“美好年代山歌唱,蝴蝶山歌唱连年;民族会议开得好,党和百姓心连心……”在广西贺州市,一曲非遗瑶族蝴蝶歌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
地处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处的贺州,生活着汉、瑶、壮、苗等42个民族。壮瑶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交融,各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铺展开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画卷。
近年来,广西贺州市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运用大众化方式,打造实体化载体,挖掘和培育了诸多体现时代精神、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谱写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篇章。
春风化雨 弘扬民族文化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编入教材、融进课程,上好民族团结知识课,开展民族文化教科研活动……在贺州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丰富的活动植入了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民族文化得到弘扬。2021年,贺州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
“十三五”期间,贺州平桂区文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使4075户、21662人受益,其中包含瑶、壮、苗、侗、彝族等12个民族群众4887人。安置点通过开展“社区讲堂”“党员讲红色故事”等理论讲习活动,提高了群众对民族政策的知晓率。安置点的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常态化开展民族政策学习,民族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洋新村茅刀源自然村原村支书盘志荣,带领各族村民发展产业、改善村貌,通过多彩的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于2019年9月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近年来,贺州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凝聚各族群众“一家亲”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同春风化雨,浸润着各族群众的心田。
守望相助 构筑精神家园
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莲塘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蝴蝶歌、瑶族大花炮的传承地。当地各族群众依托瑶族蝴蝶歌、瑶族大花炮、瑶族织锦、“刘仙娘出游”等地域文化,构筑起共有的精神家园,守望相助共同谋求民族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
在莲塘村,男女老幼都可以唱出具有各自风格的瑶族蝴蝶歌。为传承、宣传瑶族蝴蝶歌,莲塘村小学打造了蝴蝶歌教学和蝴蝶歌传承人培养基地,把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富川文化馆建立了蝴蝶歌文化宣传基地,让更多人感受到瑶族蝴蝶歌的魅力。
村民陈玉光是瑶族花炮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制作花炮的同时也收徒开展教学。他说:“我希望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这个非遗项目赋予更深刻的时代内涵,让它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
位于昭平县的黄姚古镇始建于宋朝,拥有千年历史,是贺州的一块文化瑰宝。近年来,黄姚古镇重点从非遗美食、红色传承、艺术底蕴、民俗风情等方面进行挖掘,开展提灯会、孔明灯燃放、壮族“三月三”等节日活动,彰显古镇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互鉴交融、创新发展,以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及各民族交流融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心手相连 共圆小康之梦
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浮田村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瑶族人口占99.85%,曾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村。2016年,浮田村发展脐橙产业,邀请县、镇技术人员为村民培训种植技术,并积极解决销路问题,提高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浮田村于2018年脱贫出列,于2019年9月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是瑶族稀有支系“土瑶”聚居地,一度为贫困村。共圆小康梦的路上,各族群众心手相连。槽碓村以“民族团结、奋进发展”为目标,利用民族特色优势,打造了“秀美槽碓·幸福土瑶家”风情旅游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槽碓村从贫困村蜕变为生态得到有效保护、旅游设施完备的休闲康养“网红村”,成为了贺州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贺州各族群众如紧抱的石榴籽,同心同德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截至目前,贺州有获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3个、模范个人13人,获自治区级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8个、模范个人88人,自治区命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31个,全市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单位称号的县区占比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