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支持建立“畜-沼-菜”“畜-沼-果”“畜-沼-粮”等循环利用模式,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实现种养一体化,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全产业链农产品和生物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使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加快绿色农药、绿色肥料的研发和推广使用,发展绿色农业。充分融合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发挥田园风光和民居风貌独特魅力,创新设计生态工程,因地制宜推进绿化、美化、彩化梯次发展,结合地形地貌,打造森林花海、滨水湿地、田园艺术等多层次自然景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形成生态和经济双向良性循环。
创新为“智”,打造智慧农业。通过政策性金融投贷联动支持,因地制宜发展智能设施农业,有效利用智能化温室大棚技术,实现自动感应的湿度水帘、遥控遮阳、智能喷洒,将温棚、露地有效结合,支持“春提早、秋延后”农产品种植。加强政策性金融扶持,积极推进农村互联网行动,支持建立基于互联网 、区块链的农产品质量回溯机制、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构建和推广使用,提高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水平。推进农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利用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化农机装备和农机智能化监测终端,提升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体系,支持农户、农业新型经型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农村覆盖面,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创新为“用”,打造示范园区。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加强和政府相关部门对接,安排融资机制,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的建设,重点支持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功能性平台带动辐射的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支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一批大田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设施、园艺等示范基地。持续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牵头开展农业科技重大课题研究,开展引领性、原创性攻关,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
创新为“径”,优化服务模式。不断优化政策性金融的融资模式和服务模式,建立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融资模式,扩大抵质押物范围,探索农业科技相关的商标、专利知识产权进行体质押,充分收集农业科技企业的各类信息数据,建立智能评估模型,对于信用好、发展潜力高的科创企业,采用信用贷款,推进首贷、信用贷,提高科技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建立信贷融资模式和直接投资共同联动,共同发力支持科技企业、持续创新。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各类相关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分担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有效履行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能,将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科技含量,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增长极。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研力量聚合,释放各类要素活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力、支撑力和辐射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