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作为贯穿全流程的非遗档案,明确其价值内涵并进行系统保护与开发利用,对唤醒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记忆中的档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档案是历史发展过程的珍贵见证,具有文化、教育、经济、民族、艺术等多重文化内涵。因此,不仅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形式明确认识,对其规范管理、合理开发,而且需要档案工作者进行系统性保护和深入研究。
非遗档案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地域文化品格,记录了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特别是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为研究和考察非遗文化提供了实物参照。
甘肃省定西市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七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和距今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都留下了印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定西成为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沧桑岁月的积淀和勤劳人民的不断创造,熔铸了定西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
非遗档案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非遗档案作为世代相承的记忆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了解过往历史、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原始材料。定西诗文丰富,秀慧多姿。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赞美东汉时期女文人徐淑:“动合礼仪,言成规矩”。明清时期,王瓒的《中林集》《通渭八景诗》,牛树梅的《省斋全集》,丁锡奎的《宜园诗稿》《宜园文集》,李南晖的《慎思录》等闪耀着绚丽的光华。扎根民间的神话、传说、山歌、民谣等,诠释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小曲、皮影、社火、秦腔、刺绣、剪纸等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也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尤其是“小曲戏”“皮影戏”分别被列入第三批、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档案对创造档案文化经济具有重要的价值。长期受古代河陇文化的滋养,在耕读文化的传承下,定西人民骨子里渗透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对非遗档案进行二次整理与研究,对于弘扬地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促互进,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些年来,通渭县分别被原文化部、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岷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
留存于定西大地上精美绝伦的文物、千古传颂的诗篇以及多彩多姿的民间技艺,是自然和历史对定西的馈赠,是定西的魅力和精神之所在。加强全市非遗档案建设和管理,是保护和抢救非遗、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以非遗档案为切入点,加快档案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定西非遗文化,让档案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独特力量。
收集多元信息,加强定西非遗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演变。因此,对非遗档案的保护不能只局限于文字、图像等静态资料,更要做好口述档案采集等工作,重视展现非遗传承人独特的情感和人生经历。
加强对非遗档案的编研工作,打造定西特色档案文化精品。全市各地各部门要通过撰写地方志、文化志、民俗志等各类方志,深入挖掘和弘扬定西优秀传统文化。根据非遗档案的记录,深入考察和梳理其演变过程,对失传的“记忆”进行复原、再现、传播和弘扬。
注重定西非遗文化宣传,传播多元档案文化。全市各级职能部门要建设各具特色的非遗网站、手机app,让民众随时随地都能获取非遗文化知识。同时,在地方文化馆、档案馆等建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在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市县两级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定期向公众开放档案,加强非遗文化宣传力度。
创新开发利用,拓展定西非遗档案发展空间。可应用先进技术对定西非遗档案进行可视化开发。同时,与高校等其他领域协同,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体来看,长期以来定西人民在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定西市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市”的感召下,精心打造“药材之乡”“书画之乡”等文化名片,进一步发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热爱定西、建设定西的热情,助力定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新时代要以更生动、更多元、更具生命力的方式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真正实现普及非遗文化,凸显档案精华,让非遗之花在兰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系甘肃省定西市档案馆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