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同时,每个社区专门规划一块“微菜地”,让村民可以种菜吃,有更多获得感。
在高作镇万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光明村村民陆志平忙碌里透着喜悦:“家里6亩田全部流转给村里,自己一边领土地租金,一边在基地拿工资,每年又能多挣两万元。”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建湖做足土地文章,率先破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全域规划、全域设计,逐步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推进农业高效生产,助力乡村振兴。高作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课题摘得自然资源部部颁“牌照”。
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建湖立足各村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同步启动土地集中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提升农业农村农民自主“造血”能力,实现农民居住形态、农村发展质态的同步升级。2021年,全县所有涉农村(居)年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2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5元。
城乡一体 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华灯初上,建湖县城南开业不久的宝龙广场热闹非凡,忙碌一天的市民在此休闲、消费,点燃城市烟火气,激活城市“夜经济”。在双湖公园,伴随炫酷的灯光、律动的音乐,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的灯光秀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县城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建湖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引领,实施城市精明增长战略,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万彩国际、灵龙里网红特色街区等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万达广场、金融政务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一座充满希望的创新创业活力城市正加速崛起。
老旧小区改造关乎居民生活质量。建湖聚焦“急难愁盼”,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下足“绣花”功夫,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4个,惠及城镇居民约2.4万户。同时,对中北巷等118条后街背巷进行整治改造,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刷新城市颜值。
“公交开到家门口,抬脚就能上车,真是太好了。”庆丰镇东乔村公交站台,正准备乘车去县城的张士清说。建湖全面提升城乡交通服务均等化水平,开通县域公交18条,投入车辆92台,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加大交邮融合,建成县级物流分拨中心2个,镇级运输服务站15个,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198个。
交通建设只是建湖城乡一体化的缩影。紧扣城乡协调发展要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湖积极实施里下河洼地治理等项目,建湖港区集装箱航线开航,实现一级公路、管道天然气“镇镇通”。县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与各乡镇卫生院建成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全县所有镇(街道、区)均已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9%。
文旅融合 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开门见喜、勤业至喜、繁华上喜……以故事节点的方式,通过淮剧新唱的形式,递进式演绎大型多维实景秀《九龙聚喜》,让游客驻足欣赏,叫好声不绝于耳。从台上到台下,由室内到村里,这样的沉浸式演出,在九龙口沙庄全天分时段精彩上演。
九龙口原名“九河口”,因四周有九条河相汇聚而得名,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家“碳中和”景区。淮剧又称“江淮戏”,起源于民间说唱与劳动号子,以铿锵豪放、优美质朴著称,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九龙口和淮剧不期而遇,当旅游景区和非遗文化完美相拥,淮剧发源地沙庄便有了新的意义,向世人绽放其迷人芳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建湖独具匠心将戏剧引入淮剧发源地沙庄古村,原景再现获得国家文华大奖的现代淮剧《小镇》剧中的18个生活场景,凸显“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独特空间风貌,呈现“戏在村里,村在戏里”的独特精神内核,让游客既感受到河水拍岸、树影婆娑的自然之美,又感受到真实无妄、天道酬诚的诚信之美,畅享“洗眼、洗肺、洗耳、洗心”的灵魂之旅。
2021年7月6日,“建湖有戏”城市品牌正式对外发布,全新城市形象标识、宣传片、推广语、吉祥物等精彩亮相,标志着建湖踏上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九龙口宣传片《家园》、原创歌曲《我喜欢》、文集《九龙口风物》、画册《大美九龙口》以及系列文创产品相继推出,让九龙口走向更有诗意的“远方”。
建湖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淮剧之乡、中国杂技之乡。近年来,坚持顶层设计,统筹整合资源,以高等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区同创”为引领,一体推进九龙口5a级景区、杂技大世界、荷花漫国家3a级景区创建,积极推进淮杂“非遗”与湿地“世遗”融合互动,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灵龙水乡、淮杂故里”生态文旅品牌愈发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