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底色 激发绿色动能-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厚植生态底色 激发绿色动能
放大 缩小

秋日的崇信,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远眺,云雾在群山峻岭间流淌;近看,城林相裹,汭水东流。一片绿的海洋,景色美不胜收。

甘肃省崇信县地处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崇信县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继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等诸多荣誉之后,2020年10月再次获得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用实际行动交出了可圈可点的生态答卷。

日前,记者在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崇信分局在线监控室看到,工作人员24小时监控着大气、水环境质量,对超标排放的随时派员现场勘察、整改。

“十三五”以来,崇信县先后投入21亿元,实施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42项,建筑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措施,关停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99台,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连续4年达91%以上,地表水水质连续5年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

“城市天空蓝不蓝,建筑工地顶半边天。”曾经泥土满地、沙尘飞扬的建筑景象让市民诟病,如今所到之处,场地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宜人。

汭河是崇信的母亲河。一系列的重磅治污,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汭河流域沿岸绿化、美化率达95%以上,红尾水鸲、黑鹳、黑脸琵鹭、鸳鸯等60多种珍稀鸟类翩跹而来,飞鸟逐空、鱼翔浅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绿色,是崇信奋进的底色,也是崇信发展的潜力所在。近年来,崇信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做足“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文章,让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群众得实惠。

“这几年,我们每年造林绿化4万多亩,累计建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11万亩,完成造林绿化35.2万亩,改造梯田27.6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9.88%和46.64%。”崇信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浩霏介绍。

空气好了,环境美了,怎样才能加快发展,蹚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促互赢的新路子?

“崇信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生态。”这是全县上下的共识,要实现“两山”有效转化,必须要有新理念、新举措。

去年以来,崇信县把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作为奋斗目标,探索出了社会资本开发、村级改造利用、农户自主经营等8种模式,盘活利用沉睡生态资源,打造出一批集古树名木保护开发利用、非遗文化传承、农耕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体,逐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唐风槐荫·森林秘境”旅游线路是崇信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效转化的生动实践,将省级森林公园唐帽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五龙山、华夏古槐王、赵湾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景区串点成线,全方位展示了崇信的自然美、生态美、历史美。

“中午穿的是白衬衫,晚上穿的是黑衬衫。”是崇信县新窑矿区曾经的写照。“‘唐风槐荫·森林秘境’旅游线路开通之后,将原来的煤尘飞扬的‘黑色矿区’变成了‘绿色矿区’,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重点节点,让周边群众端上了‘生态碗’。”新窑镇镇长王斌说。

以前的赵湾村交通不便、村落封闭,是当地出了名的“石头村”。近年来,赵湾村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百年老泉、知青民俗等特色资源,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今年以来,崇信县把培育和打造重点产业链作为探索“两山”转化途径的主要抓手,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谋划实施了清洁能源及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生猪产业、优质苹果、设施蔬菜、绿色建材及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8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推动生态与工农业、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全县8条重点产业链已完成投资22.79亿元,预计全年将完成产值105.74亿元,实现增加值48.6亿元,力争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互利共赢。

站在新的起点,崇信将勇当“两山”理念的忠诚实践者和创新排头兵,持续释放绿色发展动能,为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崇信力量”。

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王红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