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活全盘活,水净山川美。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安徽安庆桐城市一体化河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三山三水三田园”更加灵秀,实现了“美景入眼,幸福入心”。
2021年,桐城市入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被安徽省政府授予“河湖长制工作激励县(市)”称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宝贵的财富。近年来,从龙眠山麓到嬉子湖滨,安徽安庆桐城市的水生态持续优化。有效的河湖治理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水更清了,岸更绿了、天更蓝了,家园更美了,日子也更美了。
桐城市以河湖长制引领水生态治理工作。建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河长的三级河长制体系,确保市内所有江河、湖泊、水库、塘塥堰坝均有人管护。将河湖长制写入村规民约,汇聚基层群众的力量参与河湖治理。
自2021年以来,桐城市开展常态化巡河工作,市、镇、村三级河湖长已累计巡河(湖)2.6万次,发布总河长令3次,排查整治“四乱”突出问题88处,清运垃圾千余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多数以“交办单”的形式直达相关镇街和部门,得到了高效解决。
位于黄甲镇的牯牛背水库是桐城的“大水缸”,此前在常态化巡查中发现了库区乱占、乱堆、乱倒等问题,均及时通过联合执法解决。2021年,牯牛背水库获得省级“幸福河湖”称号,牯牛背水库镇级湖长、黄甲镇镇长王琴获评安庆市优秀河湖长。
桐城市积极拓展“河长 ”机制,充分发挥检察长、警长职能优势,先后发出3份检察建议书,开展4次打击非法采砂联合执法行动,查处6起非法采砂案、1起破坏水工程案,河道非法采砂、河湖非法捕捞等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桐城市地表水流经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等汇入菜子湖,与长江相连通。近年来,菜子湖水质逐步好转,国控断面水质连续3年达到ⅲ类以上。
岸线保护利用和堤顶民房迁建工作牵一发动全身。近两年来,桐城市修编完成《菜子湖(含白兔湖、大沙河长河段)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推出《桐城市堤顶民房迁建规划(2020-2035)》,着手解决11个镇、9794户堤顶民房的历史遗留问题。截至目前,已迁建堤顶民房1310户、19.5万平方米。
以“幸福河湖”创建为载体,以河湖“五清四乱”专项行动为抓手,桐城市积极推进清淤疏浚、修复护岸工作。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创建安庆市“幸福河湖”142处。
桐城市在禁捕退捕方面持续发力,市财政每年安排91.4万元对嬉子湖镇渔业村120户无田无地专业渔民给予10年过渡期补偿。已拆解、回收118条在册捕捞渔船;在禁捕水域沿岸安装1个小目标雷达、6套视频监控设备,配备2辆执法车、2艘执法艇,设置18名禁捕综合执法人员、15名渔政协助巡护员、5支公益护渔队,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
借力引江济淮工程,桐城市着力做好河湖连通工作。已实施9处河湖连通工程,释放河湖空间5000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小微水体是江河湖库的“毛细血管”,桐城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小微水体治理管护模式,多地重现“清江一曲抱村流”的美景,有效改善了农村水环境。
金神镇杨公村依托550余亩耕地和200余亩水面打造了田园综合体。此前,村内地块呈阶梯状,42个塘口内多为黑臭水体。经投资100余万元进行塘口清淤扩挖,同步开展地块整合、绿植栽种等工作,形成了以稻鱼共养、稻虾共养为主的田园综合体,实现年产值150余万元,净利润30余万元。通过滩涂变风景,美化了家园,带富了村民。
桐城市指定858名村(居)两委班子成员担任小微水体河湖长。各地因地制宜,激发群众开发利用小微水体的内生动力,着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