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江淮运河一路向西,蜿蜒的河道“怀抱”着蓄势待发的创智谷,勾勒出安徽省肥西县五百亿大健康产业的轮廓。如今,“三大战新产业集群”日渐丰满“千亿肥西”的羽翼,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健康产业突出重围,与新能源、高端智能制造两大风口产业三驾齐驱。
聚沙成塔 产业迎风生长
走进合肥亿帆医药的研发中心,研究人员正在研制药剂。
“力度大、政策优、服务好”合肥亿帆医药总经理沙小华表示,这是合肥亿帆医药将根据地从合肥市转战肥西县的主要原因。
“四最”营商环境建立“政企朋友圈”,“局长服务员”全流程精准服务,“黄金100条”“真金白银”助企……如今,肥西县政府每两周就会上门服务,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力争有问题当场解决,全力保障生产研发。
作为肥西大健康产业链上的领军企业,合肥亿帆医药是大健康产业的缩影。“生物医药行业特性为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发展为主打产业政府需要魄力和决心。”肥西产城控股集团产业促进部部长陈丽娟表示,“肥西大健康产业虽然有众多企业,但之前一直是‘自由生长’,最近几年才集势发展。肥西县高度重视,打出一套‘组合拳’,‘创建一个载体、建立一套专班、出台一套政策、组建一批基金’,首先为产业发展建立生态服务体系。”
目前,肥西县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和医药物流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聚集研、产、销各类医药企业200余家。2021年,全县生物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60亿元。
陈丽娟介绍,2019年6月,肥西经开区挂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肥西县以紫云湖片区为产业主要承接载体,全力打造肥西产学研一体大健康产业集聚区。今年4月,示范园内合肥药谷科创产业园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约16.9亿元,作为示范园区的首启区,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高品质“建巢引凤”。
“筑巢固凤” 打造“智汇”高地
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在肥西县群英湖片区正式开工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2137亩,预计容纳学生2.3万人,将培育一大批大健康产业人才。
陈丽娟说,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的建设不仅是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更是肥西在主动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板块。
针对高端人才来肥西就业,肥西不仅给予租住房补贴,还进行3年减免个人所得税。面向创业类人才,肥西给予最高500万元创业补助等。同时,人才公寓保障正加紧建设,目前方案设计基本完成。
下一步,肥西将依托落地项目,加大引进“大院大所”资源,建成技术领先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养平台、科学研究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
源头创新 锻造科研“雄兵”
2009年,安徽大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全省首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而成立,于2016年扎根于肥西,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的生产、研发和销售。近年来,大千生物在研发上的投入逐年增大,今年1-4月,公司研发投入占收入的14%。公司副总经理王冠表示,肥西对大健康产业的扶持力度更好地促进和鼓励了企业进行持续创新。
王冠介绍,肥西对创新药械企业每年最高奖补1亿元,对生物医药专业技术平台给予最高2000万元一次性奖励,这些政策举措让企业更有信心专注源头核心技术研发。
同时,肥西正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开放平台,融汇源头技术,降低中小微企业研发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目前,肥西聚焦“两特两新”方向,在专注儿童专用药械、高精微型器械研发的同时,也将加大力度推进新药研发和医工交叉设备制造。
在鼓励既有企业创新研发的同时,肥西也在马不停蹄地牵手国内外顶尖科院机构,强强联合。
今年6月2日,肥西县通过“云上”洽谈,为大健康产业再添强劲新军——安徽省(长三角)精准医学创新中心将加速落地肥西,助力肥西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标杆。安徽省(长三角)精准医学创新中心项目拟由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以“平台 载体 基金”的形式推进,中心将充分利用复旦大学丰富的科研、临床资源以及资本平台,创新模式加速成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