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生态进程中,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可谓成效显著。这其中,拥有“牧区大寨”美誉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的名字,很多人耳熟能详。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1938年,女牧民宝日勒岱出生在乌审召公社,并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18岁那年,宝日勒岱看到邻居的房屋被沙丘包围,有被流沙埋没的危险,就和村民背来沙蒿种在房后,有几棵竟然吐出了嫩芽。人工种活沙蒿,在当地还是头一回。之后,她和乡亲们探索出的“乔灌草结合”“穿靴戴帽”“草库伦”等治沙方法,在全国沙区推广,乌审召由此被誉为“牧区大寨”。
“牧区大寨”精神时刻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乌审召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绿进沙退”的历史奇迹。如今,风沙渐远,沙海披绿。截至2022年5月底,全镇生态治理总规模达到230万亩,植被覆盖率达82%,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名镇”“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地”“市级园林绿化示范城镇”等称号。
60年多年来,每当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层层叠叠的沙丘上、河湖畔和道路旁,遍布来自全镇各行各业的“植绿大军”,他们挥锹铲土、扶苗填坑、浇水培土,用爱绿植绿护绿的实际行动,传承“牧区大寨”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召镇坚定不移执行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政策,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修复工程。全镇累计完成重点公益林管护70.15万亩,落实京津风沙源治理1130亩,实施阿里巴巴“蚂蚁森林”绿化项目2万亩,各类造林项目6.4万亩。同时,乌审召镇积极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扎实推进环湖生态治理、河湖淖尔补水等生态建设项目,持续做好“水文章”。
近日,鄂尔多斯少年宫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走进牧区大寨博物馆,一个个故事、一张张照片,把学生们带回了20世纪70年代,研学中大家不时发出阵阵感叹,分享着自己的所思所想。
依托“牧区大寨”源头优势,乌审召镇近年来积极培育以红色基因 绿色信念为内涵的生态教育体验文化旅游产业,完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重点打造9处“牧区大寨”源头文化展示点,构建“老树讲生态”生态教育项目,形成了“牧区大寨”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和生态教育基地。2021年,基地累计接待培训人数2.67万人次,通过生态教育辐射带动农畜产品销售以及租赁等各类经营收入达69万元。
做活“绿色”文章,释放生态红利。依托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质疏松、耕层深厚、日照充足等条件,中乃村推广小杂粮、红葱、中蒙药材等特色种植,形成了党支部 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牧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800余户农牧民每年每户增收2000余元。
乌审召镇积极推行党建联合体 产业联合体的发展模式,西部区域打造“生态牧场”联合党委,以鄂尔多斯细毛羊和乌审草原红牛为主导,发展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生态循环、适度规模的现代化生态畜牧业;东部区域打造“美丽田园”联合党委,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推动小杂粮、板蓝根、黄芪等特色作物集中连片发展。2021年,全镇7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91.93万元。
外修颜值,内练气质。初夏时节的乌审召镇巴嘎淖尔村,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村民脸上笑容洋溢,不少村民庭院门口的“最美家庭”流动门牌分外醒目。
乌审召镇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用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民生改善的“含金量”。截至2022年5月底,乌审召镇累计依法拆除违建彩钢房276处,清理木头栅栏、棚圈等私堆乱放环境乱象1249处,全镇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覆盖率达到100%。
如今,遍地绿洲、绿富同行,乌审召镇用“绿色”画笔勾勒出高质量发展图景,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之路。
背景链接
1965年乌审召公社被党中央命名为“牧区大寨”,同年11月底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同志为乌审召题词:学习乌审召人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乌审召成为当时全国牧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宝日勒岱等一批治沙英雄创造的乌审召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乌审召人,谱写着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壮美诗篇。乌审召也由几十年前的人类没办法生存的“荒野之地”,发展成为现在的“绿色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