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的重庆市北碚区,广袤山乡绿意盎然。星罗棋布的城乡融合示范区,澎湃着乡村振兴的热潮: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栋栋农家新居干净整洁,一个个产业项目蓬勃发展,一张张农民笑脸幸福洋溢……北碚区山乡正奏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乐章。
今年以来,重庆市北碚区明确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重点,奋力推动产业发展提效、乡村建设提质、乡村治理提劲,努力为全市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贡献北碚力量。如今,相关工作已实现了良好开局: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万亩蜡梅特色产业带等加速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一带”“六片”“多点”示范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治理“三张图”渐次铺开……北碚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走在了全市前列。
强化产业支撑
让绿水青山活起来
静观镇素心村因种有上千亩素心蜡梅而得名,更因蜡梅而发展。近年来,通过盘活村集体资产和农户承包地资源,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合作,探索实施“蜡梅认养 景区收费”等模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让小小蜡梅花“开出”了乡村振兴大产业。去年,素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增至2.36万元。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北碚区为推动乡村产业规模上档、质量升级,正着力打造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万亩蜡梅特色产业带,建设柑橘、蜡梅、魔芋三大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发展柑橘、蔬菜、缙云山甜茶、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发展稳基础增效益。
北碚区计划今年全年新建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基地8048亩;新(扩)建柑橘良种繁育基地825亩,推出一两个优质魔芋新品种,使蜡梅种苗生产能力达到30万株/年;争取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1亿元,乡村休闲旅游游客接待量达到330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4亿元。
突出建设惠民
让群众生活好起来
柳荫镇东升村内村居白墙黛瓦,满是艺术设计元素。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这里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东升村通过民艺复兴推动文旅融合,让乡村成为了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漫步在北碚的大小村落,处处都能邂逅到不同的风景。美景的背后是城乡融合发展、优质均衡发展的坚定步伐。今年以来,北碚区聚焦“两大定位”,做好“四篇文章”,正加快建设中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联线、中国西部(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万亩宜机化示范区,推进“一带”“六片”“多点”示范建设,带动乡村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推进。
北碚区将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抓好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四大行动。今年全年将实施农村户厕改造1500户以上,建成1个不少于20平方公里的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整治示范区,创建3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17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和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均稳定在100%。
注重治理创新
让发展基础实起来
澄江镇柏林村是典型的“城乡接合村”,距离城区不过20分钟的路程,却一度是远近闻名的“空心村”。近两年来,柏林村以承接缙云山整治工作为契机,通过项目招商、村企联建、股权化试点等一系列举措,走上了创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致富之路。全村已成立3家专业合作社、1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70余万元。
产业做起来,集体强起来,村民也有了干劲。柏林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在“积分制”“清单制”“议事亭”等模式下,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实现乡村善治,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石。今年以来,北碚区全面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北碚区计划今年全年实现全区104个行政村“积分制”推广应用全覆盖,创建2个乡村治理市级示范村;创建1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实现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村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