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保康农产品资源特色鲜明,绿色产业基地面积80万亩,是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和全国核桃产业示范县。高铁带动山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农产品也“坐着”高铁出了村。为了让更多保康农产品走出山门,保康县抢抓高铁开通机遇,加大高铁沿线和列车内宣传推广,整合当地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合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高端农产品品类,让优质农产品走向大市场,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互联互通
山区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从保康县站高空俯瞰,保神高速、呼北高速盘旋环绕,郑渝高铁顺势而过,一座聚人气、汇商机的高铁新镇展露新姿,大山里的小镇变身交通重镇。提起早些年外出招商的经历,保康县商务局副局长蔡爱华记忆犹新:“2009年我第一次去合肥招商,开了一整夜的车,天刚亮就要赶去跟客商见面。要是去更远的地方就更麻烦,先坐车去襄阳,再到武汉,再到北京、广州……交通成本巨大。”
“走出去”难,“请进来”更难。“很多外地客商一听说保康不通火车,都面露难色。”蔡爱华坦言,闭塞的交通条件,一度成为保康招商引资的掣肘。而如今,外出招商不再路途迢迢,家门口的高铁让大山和外界的距离瞬间拉近,保康的区位交通优势、特色资源优势、生态文明优势更加凸显,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去年11月,东莞市南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保康县签约,一座生产电子配件的工厂落户保康城南物流园。说起投资保康的契机,公司负责人林继成表示,正是郑渝高铁牵起了合作的“红线”。林继成介绍:“公司生产的电子配件主要销往武汉和重庆,而保康恰巧成了连接两地的中心点,这样的区位优势让我果断地将厂子建在了保康。”
高铁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保康与华北及西南地区的时空距离,让上午在重庆见面、下午到保康考察成为现实。高铁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融合,加快提升保康开放水平,而保康绿色发展的后发优势,也正展现出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目前,保康县后坪高铁新镇项目一期站前广场工程全部竣工,游客接待中心、换乘中心、配套的酒店综合体等项目正有序推进,建成后可实现铁路、高速和公交联运的无缝衔接。
“对保康来讲,这是一条从小康奔向现代化的致富路。”保康县委书记冯云波表示,保康将坚定不移打好项目建设收官战、铁路环境安全保卫战和“高铁时代”保康生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持久战,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推进“五城共建”作出保康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