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加大探索人才项目引育机制,千方百计争取更多人才项目到漳州各地落地发展。同时,要在政府和人才之间搭建桥梁,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带动壮大村集体经济。”福建省漳州市委副书记黄水木表示。
近年来,漳州市始终抓住“人”这一核心,持续深化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全面实现从传统培训到信息化现代化培训、从“办班”到“育人”、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力争让每个农民都拥有一技之长和致富本领。
黄水木说:“我们现在做‘新农人’培训,将人社局、住建局、科技局等11个市直单位的涉农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全年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3万人次。”
漳州通过优化政策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培育平台、创新培育模式、精准服务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培训的内涵和形式,2013年以来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近6万人次。
同时,漳州启动“新农人双百双万”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建立一个100人以上的乡村振兴青年专家库,每年开展100场以上的主题活动,培育万名新农人,打造万亩青年农民种植示范基地。
茶产业是漳州重点打造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充分发挥其优势,漳州加强生产技术培训,培育一批茶叶加工制作技能人才,示范带动更多茶农提升茶技、增收致富。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10493人取得茶叶加工、评茶员、茶艺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茶产业已发展成集栽培、加工、销售、旅游、文化创意为一体的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130亿元。
“我们村早期发展落后,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空心化’明显,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院前村积极做好返乡人才培养,不断拓宽产业发展渠道。”诏安县金星乡院前村党支部书记陈洪杰说,近年来,村里先后吸引183名年轻人返乡发展,探索出一条组织引领、能人带动、群众受益的发展模式。
“陈晓冬网红芭乐”项目负责人陈晓冬就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之一。2017年,陈晓冬返乡创业。为解决传统水果低质、低产的痛点,她决定改良芭乐品种。
陈晓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过改良并通过科学管理,果农的芭乐单株产量在50斤左右,一亩地可以种植90株芭乐,产量可达4000多斤,亩产可达8000至1万元,目前已有850多户农户与陈晓冬建立了合作关系。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既要吸引优秀的青年返乡创业,也要推动本地青年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助力家乡建设。近年来,漳州市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今年8月3日,漳州市2023级高素质农民专科学历教育生源组织工作圆满收官。全市11个县(区)农业农村局合计报名人数达402人,报名人数居全省之首。
近年来,漳州深化内涵打造“科特派 ”,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特派员行政村、省级科技特派员乡镇和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创新“科特派 ”机制,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围绕全市乡村产业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漳州选任科技特派员1839名、组建团队(法人)科技特派员215个,服务农村合作组织573个,推广生产新技术757项、引进农业新品种636个,直接服务2.9万名农民,新建示范基地371个,开展科技培训1288场次,培训群众3.72万多人次,涌现出“漳州市食用菌科技特派员团队”等一大批服务“三农”生力军,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持续壮大乡村振兴科技人才队伍。
为更大限度发挥“科特派”的作用,漳州注重把基层需要的产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和地方紧缺的生产经营、乡村旅游、企业营销等人才吸收到科技特派员队伍之中,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从单一农业领域向工业、文旅、电商等领域延伸,打造各类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平台14个,已服务企业1206家,实施科技开发项目618项,累计推广新产品658个、新工艺379项、新装置322个,制定技术标准172项,实现企业新增产值5000多万元,应用、推广面积4500多亩,实现科特派创业和技术服务领域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加速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漳州正大力推进人才振兴,多措并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促进各类人才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大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