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湖北省大冶市依旧热情似火,走进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技术产业园区,“高”的颜值凸显,“新”的气质逼人。
一块匾牌,光辉夺目。7月,在赛迪研究中心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中,大冶湖高新区首次跻身全国百强,位列第88名。
两大集群,牵动人心。8月,大冶湖高新区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和高端铝材创新型“两大产业集群”获批省级创新集群。
三组数据,成绩喜人。今年上半年,大冶湖高新区核心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00.4亿元,同比增长44.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9亿元,同比增长1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30%。
从县(市)级经济开发区,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再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奋进全国百强高新区征途上,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走出了一条“惟高则荣,惟新则兴”的“高新之路”。
大冶市在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征途上,吹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优化环境、乡村振兴、文明提升、党建引领等“八大行动”冲锋号角。
大冶湖高新区作为“主战场”,坚持“高新”方向,建设“实力高新、科创高新、幸福高新”,奋进全国高新区百强。深化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1 5 5”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 重点工作指挥部 协调办公室的工作运行机制,基本完成了街道实体化改革。深化扩权赋能强区改革,承接大冶市工业项目审批等首批73项下放权限,并成立了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局,进一步优化了工业项目审批流程。深化高新投公司市场化改革,壮大优质资产,拓宽投融资渠道,与省高投合作成立电子信息与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园区产业。
7月22日,湖北省科技厅公示了2022年拟认定湖北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大冶湖高新区高效节能装备制造、高端铝材及铝产品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列入公示名单。
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大冶湖高新区高效节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7家,年创产值200多亿元。高端铝材及铝产品产业集群已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8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5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67.7%,科技型中小企业128家,年创产值100多亿元。
近年来,大冶市委、市政府投入了“真金白银”,立足产业优势,高起点谋划、前瞻性布局大冶湖高新区产业体系。大冶湖高新区通过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做实做强产业链,推动主导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初步建成了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等“4 1”的产业体系。今年以来,一批大项目落地投产,不断扩增量、提容量、优变量。
2021年,大冶湖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83.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9.3%,高于全省8.9个百分点。
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高新区,把科创优势、生态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是高新区的“高新”发展的题中应有要义。
在大冶市委副书记,大冶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潘小进看来,实体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来营造“双创”的良好生态。
近年来,大冶湖高新区引导生产全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按照“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隐形冠军—瞪羚企业”五级创新梯队培育体系,对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给予扶持奖励。每年列支不低于2000万元奖励企业创新,对省级研究院的单项奖励达到400万元。目前,大冶湖高新区建有国家、省、市级各类企业研发平台156个。
按照“产业融入校区、服务融入社区、科技融入园区”的“三区融合”新模式,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与湖北理工学院共建全省首家省属高校大学科技园。
打造“实力高新、科创高新、幸福高新”,大冶湖高新区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加速推进产城融合,创新社会治理,形成协调布局、功能匹配、集聚集约、有序开发的空间格局,一个“颜值”与“气质”兼修的高新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的奋斗姿态,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