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宿松东站 通讯员 刘修远摄
长江防护林宿松同马大堤段 通讯员 刘修远摄
(上接第一版)
宿松县值得一提的不仅有工业,还有农业。10年间,宿松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今,一提到小龙虾或油茶,安庆人就会首先想到宿松。截至2021年底,宿松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7.5万亩,为全市最大;油茶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居全市第二。宿松还拥有全市最大的茶油种植及加工企业,建成了国内首条水法茶油加工生产线。
截至2021年底,宿松分别拥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12家,分别拥有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4个、12个;电商交易额实现年均增长32%以上,跻身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
宿松地处皖鄂赣三省八县接合部,素有“皖西南门户”之称。“三省交界,乱得很、脏得很”——这是10年前人们提及宿松时,嘴里经常冒出的一句话。
10年间,宿松全县上下咬紧牙关、砥砺前行,努力改善城乡面貌,扮靓形象打造新的“皖西南门户”。安九高铁开通运营,g50高速出口北迁,县城建成区拓展至25.3平方公里;东北新城配套日臻完善,老城改造逐步推进,高铁新区建设加快,经开区产城融合提速……宿松的城市能级得到有效提升,城市框架全面拉大。
10年间,宿松致力于补短板,实施各类交通建设项目,黄湖大桥一期工程完工,北沿江一级公路、振兴大道南延伸工程建成通车,外联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完善;治理中小河流,除险加固病险水库,三圩联圩等重大项目发挥实效,全力推进华阳河蓄滞洪区工程建设,防洪保安能力大幅提升。
10年间,宿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已建成189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开展“六乱”整治行动,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如今,“宿松的农村干净漂亮了”,是人们对宿松乡村最深刻的感受。宿松荣膺省文明县和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皖西南门户”形象显著提升。
10年间,宿松乡村建设日新月异。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557.6公里,“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745.2公里,完成县乡公路大中修工程57公里,所有乡镇、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集中式供水率达96.1%、自来水普及率达91.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曾惠及4.78万贫困人口;257所义务教育薄弱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78%,所有自然村组实现通信信号、广播电视信号、宽带互联网全覆盖。
生态建设呈现突破
初秋时节,驱车行驶在同马大堤宿松段,只见长江对岸烟囱林立,而宿松段则水清岸绿景美。作为“皖西南门户”的宿松紧邻长江、半山半水,生态建设政治责任重大。
10年间,宿松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决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奋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经济带。宿松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自然保护区、矿石开采及加工、“散乱污”企业、黑臭水体等进行“大起底”排查整治。依法关停非法码头,全面关闭黏土砖瓦企业、石灰土立窑,依法取缔非法混凝土搅拌站,大力培植绿色工厂。
10年间,宿松积极营造良好的水域环境。华阳河湖群湿地保护项目稳步推进,黄大湖生态环保专项工程全面完工,铲除湖泊历史圈建矮圩22处,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县已实施完成湖泊连通水道清淤工程;累计完成22个沿河沿湖排污重点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大提高了环湖沿河截污控污效率;完成45家规模畜禽养殖企业污染减排工程;基本实现了乡镇政府驻地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
10年间,宿松落实生态功能区管控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县已实施57个村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完成4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创成8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省级生态村、5个省级森林乡镇、55个省级森林村庄;宿松获评安徽省森林城市,雨岭村、柳溪村分别获评全国、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
近几年来,宿松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深入推进船舶清理整治,摸排登记和分类处置船舶上报8681艘,渔民100%实现转产就业,生活保障落实到位。全面拆除人工养殖围拦网,取缔非法人工养殖,累计拆除围拦网90余万米,围拦网面积73.12万亩;纵深推进林长制,完成造林10.3万亩。宿松成功入选安徽省第四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未来,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宿松必将蹄疾步稳,成为江畔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