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通过扩大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增施有机肥、轮作轮耕、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技术,不断提升粮食产能。凭借良好的品质特色、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扶余四粒红花生被授予2020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粮油地标品牌荣誉称号。2022年,全市花生种植总面积约140万亩,其中四粒红花生种植面积约36万亩。
打造特色品牌
位于三井子镇太安村的几片花生田,从春天种下第一粒种子开始,就一直备受呵护,驻村专家每天都会准时到田里查看长势,进行田间管理。
要高产、优质、高效,实现高产再高产,中产创高产,低产变中产,这是扶余市与吉林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共同组建花生研究中心的初衷。扶余市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强与省级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联合制定科研育种、提纯复壮、域外引种、单项试验、区域试验、多点签订和综合种植等方案,全力建设省级四粒红花生研育平台,并鼓励加工和出口企业参与四粒红花生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种子繁育、出口贸易、产品加工、餐饮文化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四粒红花生文化,启动四粒红花生人才培养计划,推动四粒红花生产业健康发展。
春蔬、夏果、秋粮、冬鱼,一方水土的馈赠,造就了这方土地上的特色鲜食。作为扶余市第一家把四粒红花生卖到欧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华盛农产品进出口公司在方圆20公里范围内“四粒红”产能可达50万吨,其精深加工的四粒红花生已出口英国、荷兰、德国等十几个国家。
“雨热刚好,自然生长”“健康花生,嘎嘎香”……扶余致力于打造四粒红花生绿色生态品牌,并建设四粒红花生品种基地,深化品牌建设。围绕“扶余四粒红”花生、棚膜果蔬、扶余大米等特色农产品,扶余市注册“夫余·熊猫粮品”“夫余·沃禾”区域公共品牌,带动企业品牌创建,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推动三产融合
在扶余市隆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从花生的挑选、去壳、去衣、分色到炒制、烘烤、控温、包装等一系列过程都引入了现代精细化流程。
扶余市隆华食品有限公司是扶余市三井子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打造东北最大杂粮杂豆收储加工一体化产业基地的缩影。以优质粮食资源为依托,三井子农贸、秋之坊食粮、成禾米业、盛世谷物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竞争力持续迸发。杂粮杂豆电子商务平台,体现了品牌农业的规模优势、渠道拓宽与合作畅通;中国三井子杂粮杂豆批发市场收购半径达500公里,年交易量200余万吨,交易额200亿元左右,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远近闻名的杂粮杂豆集散基地,产品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三井子镇日前获评“国家级产业强镇”,全镇目前有29个杂粮杂豆特色村,种植四粒红花生5600公顷,覆膜白沙花生13847公顷,年产9.3万吨。立足特色资源,正按照“一带、双心、三轴、三区”的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花生文化小镇。
记者了解到,目前,扶余市正力主打造包括杂粮杂豆产业在内的七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到2025年杂粮杂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全市围绕花生产业的从业人员达数万余人,涉及到种植、销售、花生采摘、筛选机械制造、花生后续加工包装、花生皮饲料加工以及不断壮大的经纪人队伍,大大带动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春播沃野三江绿,秋染扶余四粒红。扶余用现代科技引领农业,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标准管理农业,这里正在加快创建“中国现代农业之都”的步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风生水起,农文旅融合发展红红火火,乡村网红之乡顺势崛起,数字乡村纳天下健康粮农产品于一家。在这一宏阔蓝图下,花生生产和花生加工集群,正在抱团走向世界。
■记者手记
吉林省扶余市当前正加快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着力打造“中国现代农业之都”,这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围绕花生支柱产业延伸大产业、大项目的强力支撑。
高点定位,全面构建现代食品产业发展新高地。扶余市立足花生产业优势,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推动现代食品产业加快向高端化、高层次迈进,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引导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重点提升,聚力打造更多更好的精品。依托特色果蔬资源及富硒农产品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扶余市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按照健康、安全、可口、特色、品牌的总体要求,坚持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大力开展抓品牌、创名牌活动,积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厨房食品全产业链,努力开发源头可追溯、安全有保障的绿色健康食品。
互惠共赢,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扶余已经形成以“田园风情、三条大道”“水域风情、民俗文化”“文化传承、生态康养”为特色的三条农文旅融合产业带。产业大道上,扶余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文化赋能,产业优化串珠成链,让农业成为真正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