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富乡亲 “重构”家乡-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带富乡亲 “重构”家乡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常海增
放大 缩小

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荣誉后,常海增回到家乡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镇,和乡亲们一起投身乡村振兴。他说,他要和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大干一场。

1982年,常海增因为家乡的土地养活不了自己而外出务工。那个时候,乡亲们种植着传统的农作物,靠天吃饭。2018年,事业有成的他回到家乡后,流转土地,成立福兴德合作社,建起山楂小镇、德源祥产业园,在家乡开始人生的又一次创业。他说,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家乡人,就必须科学种田,提升产值,发展高效农业。

他的合作社采用“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运营模式,引进山楂等果品、建设芽苗菜培育基地、木耳栽培基地、优质山楂苗圃、樱桃采摘园等。他引进多家科研机构,将科技注入家乡的农业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以前一亩地就产800斤麦子,卖不了几个钱,现在一亩地产值上万元都不止。”在合作社工作的马启明高兴地说。

成立合作社产业党支部,将产业连片集中区的胜义、南河、常河、王庄等4个村通过党支部联建,将70名党员聚在了产业链上,带动336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实现资源共享、以强带弱、抱团发展。

“从来没有想过在家门口上班。”在德源祥产业园务工的景对琴说,“原来,当农民还可以这样舒服自然。”景对琴为此专门给自己买了一辆电动车,每天往返在合作社与家之间,路程只短短几分钟,她觉得生活幸福而有意义。

如今,山楂小镇、德源祥产业园的产值已近2000万元。山楂加工车间、电商服务中心、产业园采摘基地,完备先进的生产流程,每个环节上都“镶嵌”着常海增和他的乡亲们。稳定而充实的工作,结出群众在产业链上的奋斗硕果,诚实而勤奋的劳作,让乡亲们感受新生活的美好。

说起这几年回乡创业的经历,他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是乡亲们回乡了。老人有人赡养,孩子有人照顾,乡里乡亲有个相互照应。“让在外面的乡亲们都回乡,让生养自己的土地,再次热闹起来。”常海增动情地说。

常海增认为,家乡必须走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路子,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建筑行业出身的他,对乡村旅游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对家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构”:在光秃秃的山上,修建龙珠台;在支离破碎的半山腰,栽植名贵树种,在河道上修建桥梁……他将家乡每一处不起眼的地方都塑造成了景点。

常海增在家乡修建了甘肃省定西市第一家动物园。开园的那一天,人山人海,在路边卖油饼的一位老阿姨一天就挣了5000块钱。在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上,勾连着众多像“老阿姨”一样的乡亲们。

仅有硬件还不够,常海增从“软件”上下功夫,修建山楂小镇乡村大舞台,举办“山楂小镇”乡村文化旅游节,与会人数达到10.8万人,成了通渭县“一城十大景区”最重要的文旅盛事,也成为“5天城市家,2天乡村家”乡村旅居的首选之地。他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土特产变成了旅游商品,乡亲们成了乡村旅游的接待者,家乡成了旅游区。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常海增把家乡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振兴的核心和乡村建设的灵魂,发扬光大。在他的努力下,孝悌公园和民俗博物馆建起来了。24座孝道文化雕像,让乡亲们和更多的游客了解根深蒂固的孝悌文化,尊老爱幼;民俗博物馆的展厅里,则是家乡以前样貌的集合,记住乡愁,汲取家乡文化的精髓,发展今天的事业。常海增还邀请通渭新生代作家、摄影爱好者,以家乡的传统文化为主题,弘扬真善美,表达对美丽乡村的深深寄托和向往。

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张虎强
返回目录放大缩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