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植树造林的收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从203省道路口到下车河村约5公里,王春带领村民沿途栽满了桧柏、杨树、柳树、仁用杏等树木。今天车河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靠当地一年接着一年干的艰苦奋斗。
车河沟地表多是石头,当年为了栽树,王春领着20多名妇女沿线挖坑,因为雇男劳力钱太多。很多地段都得从它处用筐头挖土,个别地方用钢钎打眼,最后做成鱼鳞坑,这样下点雨能流到坑里。挖好坑后,再找到当时乡里主要领导协调好树苗。树苗栽下后,农闲时节王春就发动村民收集牛粪、羊粪,再用村里的三轮、四轮车,把攒起来的粪倒在沿线的树坑里。到了夏天,村集体雇用富余劳动力把沿路的杂草拔起来,放在鱼鳞坑里,沤成肥料,大家美其名曰“花盆里栽树”。每年栽下去的树苗有死有活,必须不断补栽。经过七八年的努力,沿途的风景林就形成了。如今车河沟绿树成荫,空气格外清新。
车河沟原先荒山秃岭,加之牛、羊、驴啃吃,村民烧火取材,山上基本什么都没有了。1997年开始,因为没钱买树苗,每年春天王春就组织村民从县城周边行道树上截取半尺长的杨树枝,拉回来插在村前二亩见方的水浇地里育苗。第三年就能长成酒盅粗细,挖起来栽植在路边、河滩、荒沟、荒丘、庭院等处。
有一种杨树根部有疤皮,牲畜一般不爱吃。但即便如此,王春仍然发动村民从塄头地畔割了很多荆棘,把幼苗裹住,且和村民约定,不准牛、羊、驴毁坏树木。到了2005年,国家实施了大黄岭荒山绿化项目,包括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那段时间,王春和村民日夜奋战在一起植树造林,也正因为这样的奋斗,才成就了如今车河遮天蔽日的绿色。
绿水青山的蜕变
环境慢慢变好了,王春就想着把村民的房子翻新一下。现在从车河木楼到民俗博物馆前面那段护坝,就是当年王春带领村民农闲时修的。当时计划是依山建几排平房。不承想,2014年,引进工商资本后,把村民的房子都拆除重建了新楼,家家户户住上了13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接入了天然气,配套修建了污水处理厂。
2013年,车河作为有机农业加生态旅游试点开发。那一年主要做规划设计,王春领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规划设计院、易兰规划设计院、太原理工大学的专家们在车河爬山上梁,一心想着定好规划早建设,还有就是拆房和回收农户承包的荒山荒坡、林权等事项。工作刚开展时的困难可想而知,难缠的人家得五六趟地跑,挨黑脸、受冤枉气,可他不灰心,坚持“今不成,明再去”。在王春的耐心开导下,群众的心结解开了,村庄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正是因为树多了,基础建设好了,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吃的是有机的,住的是小别墅,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即便大城市的人来了也非常羡慕车河优美的自然环境。现在车河有了梦幽谷、民俗博物馆、小动物园、清水渔庄、林下养鸡场、窑洞餐吧、幼儿园、养老院等,为了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让村里发展更有后劲,去年又新建28套二期安置房。
如今,车河社区已经打造成集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种养基地、特色餐饮、住宿、民俗文化、传统教育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特色名村。王春表示:“今后,车河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的品质,打造‘京西福地,山水灵丘’的一张响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