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人人有责,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大力提升全民生态素质。环境价值观的培育是良好生态环境治理的特征,可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推进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在延续传统宣传和教育手段基础上,各地还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题教育及参观活动,如举行不同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日、宣传月活动,还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学校、家庭、单位联合层层带动的方式,把节约文化和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要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力度。形成覆盖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模式,全面提升群众生态素养。
拓展全民参与治理范围。动员全民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环保行动,逐步引导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局面。要大力倡导全民尊崇简约舒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选择低碳出行、绿色消费,严格遵守环保相关规范、积极践行垃圾分类;通过积极参与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等一系列环保活动,维护生活工作场所环境。要积极引导全民参与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治理专项活动。社区作为连接社会和居民的纽带,应为本地居民提供参与环保活动的机会,相关环保组织及单位也可以通过社区及时发布相关环保活动信息,使社区居民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更便捷地参与到环保实践以及生态环境决策、监督、诉讼等活动中去。
健全环境治理激励机制。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跨越式转变。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物质激励机制。如有些城市在垃圾分类治理过程中实施了经济激励机制,居民只要分类投放垃圾就可扫码获得积分,账户积分可用于消费抵扣、服务优惠或者商品兑换。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精神激励机制。运用精神激励机制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调动全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性,激发其长期持续地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