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颗绿色“种子”开始-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从一颗绿色“种子”开始
——安徽桐城市推动塑包产业转型升级
放大 缩小

绿色包装,精彩世界。企业是产业的种子,从塑料包装到绿色包装,从几个企业到支柱产业、首位产业,种子不断生根发芽,长成贡献富民强市的参天大树。截至今年7月,安徽省桐城市绿色包装产业已有规上企业196家,1月至7月共实现产值167.3亿元。桐城先后获得“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包装优秀产业基地”称号。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桐城包装产业的兴起始于偶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双港、新渡等地的一些敢想敢试的农民,从外地购进塑料粒子加工成袋子,再卖出去,成为桐城乡镇企业的先行者。桐城塑包产品渐渐发展起来,全国闻名。随后,包装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市场上开疆拓土,蔚为大观。

“草根”企业多了、大了,桐城包装产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形成了集原材料供应、注塑、吹膜、制版、印刷、制袋、制盖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市场份额不断增大,成为全国最大的塑料制品及包装产业集聚区。目前,桐城从事绿色包装产业的大小企业有6500余家,其中获得食品级认证包装企业443家,2021年度实现产值290亿元,同比增幅13%;预计到2025年,桐城绿色包装产业产值将达到550亿元,规上企业超过300家。

转型升级步伐提速

为淘汰低端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桐城市以“限塑令”“禁塑令”为契机,倒逼包装企业转型升级。

桐城先后出台《关于建立产业“链长制”推动产业大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包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引领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催生出金田高新材料、金科印务、同力新材料等一批产业链优质企业,产品覆盖食品、医药、烟草、家电、机电等各个领域。设立双新产业园,专门接纳包装企业入园升级,目前园区已集聚130多家规模企业,中包联授予双新产业园“中国绿色包装创新实验区”称号。因绿色包装产业兴盛,新渡镇、大关镇获称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双港镇成为省级软包装特色小镇。

桐城鼓励包装企业以商引商、招才引智,为企业发展添柴加薪。近年来,双新产业园引进外地企业50家,投资总额达300亿元。今年5月,桐城经开区与安徽曙光同力生物降解材料公司年产30万吨生物降解改性材料及制品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10亿元,标志着桐城绿色包装产业在新材料领域上实现重大突破。

桐城积极搭建科创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桐城市包装行业协会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产业研发中心,引进西安理工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以“互联网 制造”为包装产业快速起跳提供支撑。顺彤包装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工厂,产品获安徽省“工业精品”称号;百世佳包装公司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化工厂、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金科印务、顺彤包装获称全国包装行业优秀企业。

营商环境日益优化

为呵护塑包产业集群成长为“巨人”,桐城市2020年把绿色包装由传统产业提升为首位产业,从政策扶持和服务强度上给予倾斜。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队组织开展塑包产业大调研,为企业发展把脉;邀请省内外专家,就桐城塑包产品质量提升进行研讨;市长主持“与企桐行”夜话会,聚焦“绿色包装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桐城连续5年举办中国·桐城塑料包装机械展销会,邀请国内行业翘楚来桐城传经送宝。

桐城设立包装产业专项发展资金2000万元,重点支持包装产业转型升级、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围绕打通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做文章。目前,桐城拥有国家高分子质检中心、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家。

桐城持续推进“质量强市”工程,严格执行技术、环保、安全标准,倒逼低效落后产能退出。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对主动关闭或搬迁企业的新项目符合用地条件的,优先供应建设需要的土地指标。

桐城持续营造营商环境,贯彻落实“一改两为”,确保顶格服务企业。成立企业服务中心,推行项目全流程化管理。采取专题培训、上门宣传、政企共建、聘请环保管家入企帮扶等形式,为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

桐城市现有包装产业战新企业20家、国家级高新企业18家、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20家;拥有安徽省著名商标9件,安徽省名牌产品3个,金田桐城公司入选省制造业百强榜单。桐城市包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方帆介绍,下一步,桐城绿色包装产业将进一步致力双招双引,强化创新驱动,聚焦高附加值塑料包装产品开发,拓展工程改性塑料产品和功能膜产品市场应用,丰富绿色包装产业产品类型,进一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记者 吴昊 通讯员 汪桂云
返回目录放大缩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