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续华章-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湖北应对疫情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秭归篇
“屈原故里”续华章
放大 缩小

秭归脐橙花果同树通讯员 郑家裕摄

湖北省秭归县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域内山峦起伏、溪河网布,有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长流溪河135条,林地和交通用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7.35%和0.48%。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更增大了开发难度。1994年,秭归县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如今的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是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秭归县县长顾鹏飞介绍,2300年前,屈原所著《橘颂》为秭归柑橘注入文化基因,而本地的峡江小气候适宜脐橙越冬,基于自身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秭归选准脐橙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特色产业。2019年4月,秭归县正式退出贫困县,4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7万户、7.2万人口脱贫。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资稳价保供带来的新挑战,秭归县进一步挖掘“屈原文化”,作为基层干事创业的精神源泉;引导各镇村立足柑橘产业发展实际,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发挥域内集山、水、峡、坝、库于一体的文旅资源优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以仁为本 共建美好家园

今年8月以来,秭归县遭遇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全县各地多措并举抗旱保苗。8月16日早上6点刚过,屈原镇西陵峡村仁村村落“仁村民宿”负责人田良顺就出了门。他和村里临时召集的四五位青年合力把一台重上百斤的水泵组装好、搬入村边的长江。

在河道内,田良顺努力把水泵固定在适宜的深度。“仁村民宿”里,他的母亲杜琼华和妻子姜红娟正忙着为入住的客人准备早餐。早上8点多,调试好的水泵开始运转,把江水送入村内一处蓄水池。田良顺穿着湿透的衣衫回到家时,民宿的客人已吃好早餐,姜红娟也已出发前往村委会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田良顺夫妇是仁村村落2020年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受疫情影响,当年回家过年的小两口在家多住了两三个月。其间,村干部上门介绍了村里旅游业发展规划和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希望他们能留下支持家乡发展。夫妻俩对近年来家乡环境的改善看在眼里,加之都是家中独生子女,为方便照顾父母,二人决定留在家乡。田良顺负责打理自家果园和一间经营了30多年的小商店,并凭借村里与当地农商银行合作为返乡创业者提供的免息、免抵押贷款,改造了自家房屋,创办了“仁村民宿”。姜红娟被吸收进村委会,成为西陵峡村乡村振兴专干。

为帮山村配齐“领头雁”,秭归县发布“招贤令”,目前已有52名在外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任职。如今,田良顺夫妇已成为乡亲们的好帮手。“用手机缴费、办理社保年审,调试新买的电视,这些小事对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却是‘烦心事’。能帮上忙,我由衷地高兴。”姜红娟说。

杜琼华也是“热心肠”,为村集体活动布置会场、参与村道义务保洁、调解邻里纠纷……她说:“我是名老党员,没为村里做什么大事,只要村里有需要,我就愿尽一份力。”

三年前,杜琼华一家被村民评选为村落的“十二仁”家庭。西陵峡村党总支组织委员、纪检委员郑永鹏介绍,“十二仁”是村两委从当地“仁孝”文化中提炼出的仁信、仁义、仁民等12个词,杜琼华一家被评为“仁民”家庭。郑永鹏说:“我们挖掘并展现村里以‘仁’为核心的文化底蕴,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精神动力。”

2021年7月以来,秭归县围绕宜昌市乡村振兴五年规划提出的“打造宜昌特色版‘富春山居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目标,深挖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目标。

科技提质 助农降本增效

8月12日,泄滩乡坊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玉林带队前往位于湖北宜都工业园区的湖北庄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天,庄康公司业务经理杨丰就来到坊家山村,采集了多份土壤样本回去检测。

坊家山村的夏橙种植面积约3000亩,年产量约1200万斤。种植户常在每年二三月和八月给林地施肥。郝玉林想赶在今年第二次施肥前,引进测土配方技术。“受疫情影响,夏橙的收购价波动较大,2021年出现过0.7元/斤的低价,如果采收期与低价期重合,农户当季会产生较大损失,”郝玉林说,村两委希望通过科学种田,帮农户节本增效。

郝玉林介绍,今年坊家山村将试点应用测土配方技术,由庄康公司为村集体免费提供测土、配肥以及种植全程的凯时kb官网登录的技术支持,村集体从庄康公司购买定制的专用肥。如果效果好,将在全村推广。杨丰说,这种合作方式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成本;配肥后,可提高橙子的含糖量、果实着色更均匀,提高售价。目前,秭归测土配方覆盖率95.2%,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在40%以上,化肥用量年均递减1%以上。

科技种植不仅包括测土配方。泄滩乡勇义土鸡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勇,日前参加了乡里组织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授课人提到的“数字化的水溶肥”概念,引起了他对生态农业的新思考。周勇是坊家山村的一名“90后”。2012年,他受一则养鸡致富新闻的启发,购入几百只鸡苗,在家发展养殖。

如今,周勇养鸡的规模已超过1万只,还承包了80亩林地种植夏橙。周勇说:“刚开始养鸡、种橙子时,因为没技术,还亏损了。是村里的培训助我越做越好。”秭归县近5年共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2043人,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

巩固提升特色产业,技术要引进,基础设施也要跟上。“村里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县、乡两级的大力扶持。”泄滩乡陈家湾村村委会副主任何亮说,2020年受疫情影响,进村的采购商少了,柑橘价格水平比2019年略低。当时村里修通了一条产业路,缩短了采摘路程,降低了采摘工价,一年共为农户节省300多万元采果费。

抱团发展 落实兜底保障

8月8日,水田坝乡龙口村第四村落理事长、龙口村劳动服务队队长胡辉忙着把抽水机搬入穿村而过的吒溪河,通过400米的水管,把河水送入邻居胡勇家的果园。“最近村里家家都忙着抗旱自救,搬运抽水机是体力活,我们果园相邻,就来帮帮忙。”胡辉说,龙口村是秭归县典型的柑橘产业村,每家都种了几亩柑橘,抗旱保苗期间,对于缺少劳动力的家庭,邻里间都会互相帮助。

面对困难,龙口村在村民互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集体的力量。今年4月,龙口村劳动服务队正式成立。“村里每户的果园面积只有几亩,每到采摘季,有钱也很难请到工人,而疫情期间,一些村民无法外出务工。”胡辉说,村集体成立了劳动服务队,聚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服务果农。目前队员约38人,多为夫妻一同加入。服务队为队员们统一购买了意外险,村两委还拉来赞助,为队员提供了统一的工作服。

龙口村劳动服务队由龙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是龙口村为应对疫情影响,对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的创新。龙口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纪检委员胡秀军说,疫情阻碍了人员流动和农产品流通。村里2020年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商贸公司签订柑橘代收合同,争取相对稳定的柑橘采购价,于2021年年底筹备成立劳动服务队,缓解果农的“采摘难”,为因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增加收入来源,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自疫情发生以来,秭归县探索“市场主体 集体经济 产业链建设”产业项目投入模式,让脱贫群众通过务工就业、农产品加工及销售、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实现稳定增收。今年上半年,全县财政衔接资金新投入“市场主体 ”项目42个、4618万元,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200万元。

秭归县不仅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还通过加大补贴力度、强化监测兜底等方式,缓解农户受疫情影响短期收入减少的问题。秭归县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致贫返贫人口的监测力度,县乡村振兴局每月与县卫健、医保、教育等部门开展信息对接,获取预警监测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县发放农村低保9613户、1.45万人,金额2903万元,实现应兜尽兜。今年上半年,全县库内监测对象1796户、4261人,风险消除率89.25%,未出现返贫致贫。

记者 徐清子 余惠玲
返回目录放大缩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