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服务乡村振兴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放大 缩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金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作为县域农商银行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金融力量。近年来,农商银行充分发挥支农支小作用,积极推动服务创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农商银行要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进一步提高可持续性和实效性,需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正确处理商业性与普惠性的关系。随着党和国家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三农”工作虽然得到加强,但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这一特点没改变,农民抵押能力不足这一现实仍存在。这就决定了农商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一方面要按照商业运行的法则开展市场化经营。坚持市场化、可持续发展原则,聚焦“三农”领域的有效信贷需求,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既要提升服务效率,又要增强风控水平,还要推动自身发展,构建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树立“农业稳、天下安”的大局意识,大力践行普惠金融服务。遵循“保本微利、以量补价”,调整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适配性,实行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能低则低,应低尽低,推动贷款增量扩面,以“面扩”带动“量增”,弥补“价降”,让普惠金融服务既能推进乡村振兴,又能让银行实现自身持续稳健发展。

正确处理创新性与继承性的关系。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疫情发生以后,客户对线上业务的体验更加强烈。“非接触”服务需求倒逼金融行业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但是,不管金融业务如何创新、服务手段如何更新,都不能忽视农村信息科技设施相对落后的现实、农民数字化技能相对较低的现状,以及农村客户面广分散的情况。这就要求农商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一方面要紧跟市场竞争形势,瞄准行业发展趋势,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更新迭代服务方式和服务产品,通过缩小与国有大型银行的技术差距,填补农金服务“数字鸿沟”,提高自身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兼顾“三农”实际,传承“背包银行”精神,在保证物理网点乡镇全覆盖的同时,要将服务触角向村组和社区延伸,设立村级普惠金融服务站和社区银行,确保线上线下同时发力,让广阔的基层特别是老龄化客户尽可能享受到基础金融服务。

正确处理开发性与兜底性的关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国现在虽然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农村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还是资源聚集,都还不足,一些脱贫户也还存在返贫的可能。这就促使农商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一方面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加大对农村产业升级、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的信贷投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勇担社会责任,密切关注乡村弱势群体和发展薄弱环节,提前采取措施给予有效支持。比如,对一些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等困难群众,加大普惠型服务,并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兜底性帮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证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既能锦上添花,还能雪中送炭。

(作者单位:刘秋雨,江西宁都农商银行;刘云,江西省农信联社赣州辖区党组)

刘秋雨 刘云
返回目录放大缩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