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带活“指尖经济”-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非遗技艺带活“指尖经济”
放大 缩小

绣娘在绣制契丹御绣通讯员 齐学涛摄

内蒙古宁城县曾是辽代的中京城,地处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过渡带,承载着刺绣、剪纸、秫秸工艺等多种辽文化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技艺或“飘飘四下影无踪”,或“养在深闺人未识”,保护传承工作刻不容缓。

为赓续民族传统技艺,促进辽文化重焕活力,宁城县以加强民族技艺人才培育为入手点,以传承、开发传统民族手工技艺为突破口,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促进“指尖技巧”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

基地引领 培育非遗人才

宁城以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的宁城仿古辽瓷、兴隆艺术地毯、御绣轩手工制品等非遗基地为依托,开展非遗文化普查行动,深度挖掘,寻根探脉,掌握全县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才底数,并根据项目传承状况和特点,科学分类、逐类建立非遗传承人才信息库,实行定期维护、动态管理。全县现有刺绣、剪纸、皮影等自治区非遗项目6个,分别有自治区级、市级、县级非遗传承人5人、20人、80人。

结合契丹族文化特色,宁城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邀请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授课,安排专项技能能手引领,结合技能理论培训和基地示范教学。累计培训失业人员、农村妇女和残障人士12.5万余人次,带动450名农闲人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人均月增收3000元。

校企引领 带动年轻一代

宁城县秉承非遗“活态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打造具有辽文化特色的“中京非遗·文传校园”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品牌,推行非遗传承人校园授课模式。县第二中学、必斯营子中心学校与契丹御绣、宁城剪纸传承人签订合作协议,合作打造非遗实习教学研习所,通过“传承人 学生 企业”的叠加培训,形成“请进与走出共抓、集中与个体并存、传承与探索同步”的非遗培训模式,统筹实践课程安排,优化实习课程方案,让学生从校园走进研习所,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劳动教育等各种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充分体悟辽文化的魅力。

2019年以来,宁城县累计开展非遗相关授课960余次,培训实习学生1.33万余人次,《“非遗剪纸”的校园传承》案例及“非遗剪纸工作坊”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教育部二等奖。产教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生机,让青年人才成为推动民族技艺发展的强劲引擎,培养了一支奋发有为的传承生力军。

产业引领 激发创新热情

以契丹御绣、仿古辽瓷、宁城地毯等民族技艺企业为依托,整合自治区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8个爱心车间的技术资源,宁城引导创业农民从分散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吸纳全县1200余名妇女从事民族手工刺绣、瓷器烧制、地毯加工等,组建宁城剪纸文化创新研发团队,组织6支队伍、50余人参与皮影戏演出,形成了“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市场交易”的完整产业链,构建起“镇乡有基地、村级有站点、家家有作坊”的产业格局,激发了民族技艺传承人的创作热情,涌现出大量新素材产品,民族手工技艺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契丹御绣签约订单过亿元,成为内蒙古参加深圳文博会的“签单王”,部分产品已进入亚洲、欧美等国际市场,深受国外友人喜爱,成为了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包晓华 梁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