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来自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的喜讯传到了赧水河畔:湖南省隆回县获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隆回县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石器时代小坳遗址、清代思想家魏源故居等不可移动历史文物200余处。
在这片文化资源丰富的沃土上,隆回正书写着文物保护的新篇章。
保护文物是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湖南省隆回县委、县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汇聚民力、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法,大力推动基层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创了全县文物保护事业新局面。
隆回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将文物保护摆在“文化兴县”战略的重要位置,与文化工作、经济工作同部署、同安排。为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落实落地,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文物保护专题会议调度相关工作,还将文物保护纳入县直单位、乡镇(街道)绩效考核,与评先评优挂钩。在此基础上,隆回县从制度、措施等方面积极探索文物保护的新方法,蹚出了保护文物的新路子。
作为湖南省文物保护“五纳入”示范县的隆回,文物保护工作在全省做到了“四个率先”,即率先开展文物普查、率先成立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家小组、率先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率先出台《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住户拟迁补偿暂行办法》。隆回县依靠制度建设保护文化遗产的经验在全国、全省推介。在文物保护与安全管理方面,隆回县落实“四级”联防、网格化管理、联席会议、联合演练、专家培训等措施。今年,隆回县出台《隆回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办法(暂行)》,在新时代文物保护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隆回县创新文物产权收归国有办法,以《文物保护法》、地方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和宅基地置换政策为依据,通过协商购买,将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产权收归国有,夯实了文物保护基础。
隆回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却从不吝啬。每年财政预算均安排文物保护工作经费200万元,实际使用500万元以上。在积极请求上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隆回县还在汇聚民间力量和民间资金上做文章,引导民众参与文物保护。
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邹汉勋的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年久失修,且因历史原因一度交由当地农民使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保护这处文物积极奔走,乡贤邹今友、李湘军捐款300万元,将邹汉勋故居产权收归国有并开展邹氏舆地世家文化研究。
一石激起千重浪,隆回县许多本土乡贤、名人后裔等纷纷捐款,积极支持对历史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书写出隆回文物保护的新篇章。
在隆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县委书记刘军提出将“举魏源旗、打花瑶牌、掘滩头宝、亮向家村、建美丽城”作为建设现代化新隆回的重要举措。隆回县将乡村文化旅游事业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促进“文物 非遗”“文物 旅游”融合发展,让文物保护利用的成果更充分地惠及群众。
魏源故居作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4次修缮、3次陈列展示更新,已举办三届纪念魏源诞辰暨魏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届“魏源杯”全国演讲大赛,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
作为革命老区,隆回县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依托县内红色文物资源,精心打造红二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红二六军团长征司令部朝阳铺旧址等红色教育旅游景区,做好“以旅养文物”大文章。
隆回县积极扶持非遗传承人依托文物保护单位恢复非遗作坊,打造研学传承基地。利用滩头手工抄纸技艺、滩头木版年画等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打造作坊,让手工抄纸作坊、年画作坊等成为了景点,带火了乡村旅游。
放眼未来,隆回县将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奋力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文物资源普查、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