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委宣传部、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牢记嘱托担使命 勇毅前行谱新篇 全面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有关情况。
自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渭南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经济发展实现由总量突破到质变过槛的深刻转变,渭南首次迈入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省对市目标责任考核进入优秀等次。
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全市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1410.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087.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占gdp比重达30.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服务业占比达43.5%。市级重点项目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双千亿”。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6%,保持在全省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居全省第三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8.19亿元,同口径增长16.65%,居全省第三位。
“三农”工作再创新佳绩。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八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186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实施中心城区规建管“三四五”行动,累计打通断头路32条、改造老旧小区385个、治理内涝点79处,实现集中供热面积1100万平方米。成功入围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县县通高速目标全面实现,获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
发展动能焕发新活力。累计提出改革任务677项,出台制度性成果539个,市级快速响应平台上线运行,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融入“一带一路”和西安都市圈建设,“渭西欧”班列开行,西渭东区挂牌运行,省级高新区数量全省第一。
秦东山水展现新面貌。出台《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强化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国考断面全部达标。
文化建设结出新硕果。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一元剧场”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到好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5个贫困县摘帽退出,501个贫困村、65.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镇年均新增就业5.8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和8.8%。957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使用,新增学位7.5万个。
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业绩。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平安渭南、法治渭南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六连冠”。
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高质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市委“高举旗帜、响应号召、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主题实践活动成效显著。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打造渭南廉政文化“一轴四点”工程。
未来五年,全市的奋斗目标是“九个更加”,即政治建设更加坚定,综合实力更加雄厚,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城乡融合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更加高效,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党的建设更加有力。围绕“九个更加”的奋斗目标,渭南将具体实施好“八大工程”,即党建引领工程;产业创新工程;开放赋能工程;城乡统筹工程;生态提标工程;富裕共享工程;治理提升工程;文化聚心工程。
渭南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心表示,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渭南将重点抓好八方面工作,为实现五年奋斗目标筑牢坚实基础。狠抓粮食安全保障,走稳产保供之路,稳面积提产能、稳基础提效益;狠抓乡村振兴提升,走强农富民之路,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新路径;狠抓工业提质扩量,走工业强市之路,加快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促进产业扩能增效;狠抓绿色生态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狠抓文旅融合提质,走三产带动之路,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狠抓区域开放融合,走协调发展之路,拓展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狠抓民生福祉增进,走共同富裕之路,让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获得感成色更足;狠抓政府效能提升,走笃行实干之路,建设务实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