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枫林镇西北部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有这样一位数学教师,他5岁丧父,10岁痛失右臂,13岁丧母,历尽坎坷。为了让山里娃能够上学读书,他甘愿清贫坚守山区18年,用独臂撑起了山村孩子求知的蓝天。他就是枫林镇刘冲小学“独臂教师”孙奉迟。
1978年,孙奉迟出生在枫林镇南城村黄荆坳的一个贫寒家庭。他出生时便已年过五十的父亲,在他不到5岁时因病离开了人世。改嫁过来的母亲身患残疾,曾与前夫育有一子。自此,孙奉迟便与母亲、同母异父的哥哥相依为命。
祸不单行,1988年,不到10岁的孙奉迟,与同龄伙伴在禾场里围观脱粒机运作。少不更事的他丝毫没察觉到危险,悲剧在一瞬间发生了,他的右臂突然被绞进了快速旋转的脱粒机齿轮中。因伤势过重,孙奉迟只得截肢,自此失去了右臂。破屋更遭连夜雨,1992年,孙奉迟只有13岁时,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好在哥哥嫂子对孙奉迟不离不弃,呵护他成长,供他读书,教导他要发奋自强。在孙奉迟眼中,哥哥嫂子就像父母,若没有他们,自己就没有了未来。
1992年,孙奉迟初中毕业,深知自强才能改变命运。肢体三级残疾的他,练就了比常人更熟练的劳动技能,上山砍柴砍竹、下地播种插秧、下河捉鱼捞虾……农村的活,他样样都会。头脑灵活、勤奋好学的他还坚持自学高中课程。
孙奉迟从小就梦想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教师。让更多像他这样的山村孩子有书读——这个梦想已在他心中埋藏多年。皇天不负苦心人,2004年,经学校推荐,孙奉迟通过了民师资格考试,成为南城村小学黄荆坳教学点的一名代课教师,圆了教书育人的梦想。
黄荆坳教学点设有一至四4个年级,学生很多,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这里的老师可以说既当老师,又当保姆,经常要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来到这里的教师,总是没待多久就盘算着如何早点离开。教学点的教师走了一波又一波,只有孙奉迟一待就是5年,直至2009年教学点撤并。
其间,不乏亲朋好友提醒过他,说在教学点干得太辛苦,待遇也不算高,劝他出去干点什么,多挣点钱。
但孙奉迟舍不得离开这个岗位。为了生活,他经常利用早晚和双休日的时间去池塘网虾、去田垄捉黄鳝、去山上砍柴,以贴补家用。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只有初中文凭的他,经常在夜深人静时挑灯夜战。2016年,孙奉迟如愿取得了大专文凭。
这些年来,也有好心人向他抛出“橄榄枝”,他曾经挣扎过,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这里的孩子要是到村里的小学去念书,往返路途太远,实在不方便。我要是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就这样,孙奉迟在代课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2020年,他通过了教师“民转公”考试,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
“从孙奉迟走上讲台那天起,我就一直关注着他。在课堂上,他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课堂之外,他能跟孩子们打成一片。”刘冲小学校长柯善友介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失去右臂的孙奉迟通常要付出几倍于常人的努力。仅是用左手工整书写板书这一项技能,孙奉迟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家练习了几个月。后来,他在课堂上写板书,丝毫不逊于其他教师。
2009年,教学点被撤并到刘冲小学后,孙奉迟每天都把与他顺路的学生,早上从各家领到学校,下午放学后又一个个送回家,俨然成了“儿童团团长”。
孙奉迟话不多,却总在展现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孙奉迟把严谨治学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目标,在注重学生学习的同时给予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身残志坚的他,用爱心和责任心赢得了学生、家长及同事的尊敬,成了他们心中的“最美教师”,多次被县、镇教育管理部门评为“教学先进个人”。
在山村小学坚守18年,孙奉迟用博大深厚的爱铸就了教师之魂,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为山里的孩子铺就了求学之路。“我只有一只手,能当上老师,已经很满足。能为山村的教育事业、为家乡的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最大的幸福。”孙奉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