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在强化基层组织、构建产业发展、夯实人才培养“三大体系”上下功夫,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宁城县立足“最强党支部”支撑点,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星级管理为抓手,采取抓质量、抓培养、抓管理、促作用发挥的“三抓一促”措施,通过组织自评、乡镇(街道)党(工)委验收、县委组织部授星的程序,进一步使村级党组织在“增星”“减星”动态管理中找差距、明方向,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县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有494个,占比68%,“最强党支部”有229个,占比31.5%。同时,做好党员作用发挥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党日活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
宁城县瞄准队伍建设,深入打造“淬火铸魂”党建品牌,采取“集中学习 专题辅导 主题党日 外出观摩”的形式,坚持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的主战场作为培养锻炼村干部的重要平台。
宁城县委组织部和县乡村振兴局共同举办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班,优先选取40位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全方面封闭式培训,夯实理论基础,并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释惑。同时,分批次组织全县村干部到其他乡镇的产业园区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吸取新农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宁城县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点工作,落实镇乡街科级领导干部抓村级集体经济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制定出台了《宁城县重点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明确3大项具体举措和4大项保障措施,科学合理制定发展思路,谋划产业项目,避免集体资产闲置和浪费。采取支部 企业 基地的形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整合各类资源、项目和资金,综合盘活“老家底”、打好“联姻牌”、唱好“地方戏”等多种措施,着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目前,全县30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20万元以上的17个,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按照优化资源整合、统筹推进的原则,各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在结合村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围绕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有效整合生产要素,实现资源集中集约集聚、优势叠加,通过统一经营、管理、销售,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一肯中乡大力实施“党支部 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全乡设施农业总面积达5万亩,蔬菜大棚6800余个,形成了“南尖椒”“北圆茄”的发展格局,其中宁城县苍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苍波小米”“苍波欧李”被认定为“a级绿色产品”。
注入乡村振兴“强心剂”
立足菜、果、牛三大产业,宁城县实施“乡土人才雏雁计划”,以“一乡镇一品”“一行业一品”为依托,注重因材施教,持续推动培训工作走深走实。聘请“宁城工匠”“田秀才”“土专家”,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讲解科学技术知识,通过“传授 帮扶 带领”三方机制,帮助乡土人才掌握专业技能。目前,建立20个人才培训示范基地、1个实践教学基地,共举办培训班400期,培训1万余人次,其中在大双庙、八里罕产业园区开展10期培训班,共331人次,发放培训补贴资金33万元。
宁城县搭建服务平台,结合基层需求,各职能部门根据专家个人意愿、负责工作(项目)相关程度等因素综合考量,择优选派专业人员、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产业技术能手等成立“乡土专家小分队”,确保技术力量高效调配。188名技术能手分片负责、定点问诊、上门指导,围绕精选种子、化肥、农药,科学播种、施肥、管理等技术环节“一对一”提供信息服务600余次,为种养大户、劳动力缺乏户等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240余次。充分发挥10家实训基地优秀产业人才集聚优势,陆续开展果树、肉牛养殖、食用菌栽培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解决难题70余个,覆盖3万余人次,打通专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