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芦笋:千年淮味今更鲜-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涟水芦笋:千年淮味今更鲜
放大 缩小

(上接第一版)涟水着力构建“一区四核”芦笋产业发展格局,即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红窑、五港、唐集、黄营等四个镇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县芦笋产业发展,打造省内最大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和全国知名农业特色产业。

涟水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芦笋产业发展的六条意见》,按规定对芦笋种植户给予奖补。同时,积极整合上级产业发展和各类帮扶资金,加大对芦笋产业发展扶持力度。

强化技术驱动方面,涟水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制定统一的适合农场生产实际的技术操作规程,制定绿色食品生产使用手册、基地投入品清单、田间生产管理记录,获批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鼓励与科研院所、专业协会成立技术研发指导团队,加强芦笋产业发展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推广应用力度。按照全程化质量安全可追溯要求,建成300平方米的农产品检测中心,配备各类常规化指标检测处理设备60台(套),实现芦笋农产品质量实时检测、农产品绿色标准质量实现全程可追溯。

坚持品牌、市场、推介共抓

让芦笋产业响起来

走进瑞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芦笋生产车间,只见工人正在分拣、打捆、包装,一派繁忙的场景。

涟水县突出品牌、市场、推介互促共进,强化宣传推介,努力让芦笋获得更多“点赞”。启动实施“区域品牌 企业品牌 产品品牌”培植工程,推动芦笋种植基地的资源开发、保护和研究,支持鼓励开发“涟水芦笋”系列产品,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登记和管理,成功打造“春竺”“春雨”等一批“涟水芦笋”优质品牌。聘请第三方公司负责品牌策划,积极推进江苏省级、国家级知名品牌、地理标志品牌和国家驰名商标等品牌申创,成功入选淮安市区域公共品牌“淮味千年”品牌体系、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同时,充分发挥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芦笋产业的保健文化功能,挖掘休闲观光功能,将产业特色和休闲农业项目结合起来,打造“涟水康养”名片。涟水坚持线上线下一体推进,放大“互联网 ”效应,依托与苏宁易购合力打造的中华特色馆·涟水馆,在线上销售芦笋,2021年线上销售达1万余吨;依托市级芦笋产业化联合体,联合域内1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芦笋产业协会,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大型农贸市场等合作,不断提升省内外市场占有率,南京、上海等市场时常出现“一笋难求”。

“为进一步抢占市场,放大芦笋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我们还推出了芦笋罐头、芦笋茶、芦笋保健品等系列产品。”涟水芦笋协会会长郑标介绍说,“通过产品、品牌、市场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目前涟水芦笋在江苏省内市场占有率从原来的不足10%现已提高至50%以上”。涟水加强芦笋产业化开发,培育引进一批高端加工企业,新建冷链设施和芦笋加工生产线,深度开发芦笋汁、芦笋面条、芦笋食品化菜肴、芦笋即食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打造绿色健康芦笋产业链,促进生态高效种植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在宣传推介方面,涟水积极参加全国性、地区性农博会、展销会、推介会,拓展销售市场,举办涟水芦笋大健康亚洲论坛活动、中国涟水首届芦笋节等,不断扩大芦笋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坚持富民、强村、宜居互促

让芦笋产业火起来

涟水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根本发力点和支撑点,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9年,李庄村村集体第一笔分红就达到15.6万元,当初参股合伙的周边5个村,也因此增收34.8万元。”李庄村原党总支书记薛进军说。

红窑镇坚持走强村弱村联合抱团发展路径,通过“飞地同创”模式,积极探索“公司 村集体 经营主体”脱贫增收新模式,汉唐蔬道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7家经营主体在红窑镇建立设施化生产基地1万余亩,通过芦笋产业的发展,每年可带动李庄、新灯塔等26个村年均收入增长50%,切实加快村集体致富步伐。为了持续推进强村富民,红窑镇始终把发展芦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芦笋富民产业带动周边群众近5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100余户,年人均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涟水把美丽乡村与产业富民强村同谋划同推进,奋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记者一行在探访中看到,红窑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已逐渐形成“一主两辅”的产业发展格局。“一主”即以钢架设施化大棚芦笋生产为主,是全省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生产、加工基地;“两辅”即以秋葵、鲜切花为辅,鲜切花产品主要出口韩国、日本市场。红窑镇突出全域整治,呈现出水清岸绿、田园牧歌式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