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这就要求乡村振兴干部坚持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理念,围绕让群众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去答题破局,打造乡村高品质生活空间。
要强化生态优先的发展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我国许多地方来说,最大的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乡村振兴干部要带领群众端稳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深入宣传解读“两山”理念丰富内涵,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重点任务,引导群众树立环保意识,争创“最美院落、最美农家、文明示范户”。要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绿色转型,推进乡村生产、生活、消费绿色化,打造“高颜值”生态空间。
要强化产业至上的服务意识。产业兴离不开涉农主体的带动,离不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涉农主体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力军,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提供了安全保障。培育壮大涉农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为此,乡村振兴干部要带头把契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涉农主体引进来、落下去,做好涉农主体的“店小二”。要组织涉农主体深入科研院所,寻求技术指导和新产品开发应用,加快涉农主体产品更新、环保节能降耗和技术升级步伐,打造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空间。
全面贯彻“两富”要求,需要乡村振兴干部从“爱农民”向“带富农民”转变。“富裕”通俗来讲就是客观物质丰裕,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富足”则更多指内心充盈满足,人人“知礼节明荣辱”。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农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正加快推动农民“富裕富足”。让农民更多更好地共享国家发展红利,促进共同富裕,迫切需要乡村振兴干部从“爱农民”向“带富农民”转变。
要增强帮助农民“富脑袋”的本领。观念一变天地宽。在新发展阶段,随着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商、休闲观光农业等深度发展,新业态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这就需要乡村振兴干部站在传统农业的跳板上,植入现代新型农业科技、多元商业模式等元素,带领农民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农业思维做农业,为经济效益低、回收周期长、风险高的传统农业发展打开局面。同时,乡村振兴干部要引导农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乡村治理等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让每个农民都能从国家的惠民政策中找到致富路径。
要增强帮助农民“富口袋”的本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乡村振兴干部身处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沿,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根据自身特长主动领办种植养殖、果蔬加工等特色项目,当好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要从政策、技术上帮助指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双创”实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有经验的“土专家”,形成“培育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联动效应,让农民提升家门口的幸福感。
要增强帮助农民“富心灵”的本领。文化是心灵的家园,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必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振兴干部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文化的掣肘、落后观念的制约。要以乡情为纽带,以本土历史文化名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榜样,弘扬新乡贤文化。要引导开展好村民议事、道德评议会,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要加强优秀乡规民约的宣传,弘扬公序良俗,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利用文化产业带动文化建设,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