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 桐城蝶变-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向美而行 桐城蝶变
放大 缩小

2013年,安徽省桐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规格谋划,高标准推进,先后完成152个中心村建设,其中省级中心村91个,安庆市级、桐城市级中心村61个,3次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

沐浴着和煦秋光,行走在黄甲镇水岭村河岸的人行步道上,一面是石砌河堤、绿草如茵,一面是漫野茶树、苍翠欲滴,一汪碧水穿桥而过,蜿蜒流淌于峰峦叠翠之中……举目满眼绿,移步皆为景,这正是水岭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真实写照。

“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作为水岭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万聪是水岭村蝶变的亲历者,“以前村部门口比较杂乱,连停车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在清理垃圾后,修建了乡村文化大舞台,同时对河道进行了治理,既强化了蓄洪功能,也美化了两岸风光。”

大关镇胡埠村村民李峰云家的旱厕得到了改造,让“蚊虫乱飞、臭气熏天”成为历史。龙腾街道蔡店村全村36个村民组实现“村村通”,村内道路硬化率100%,让“出门有路、抬脚上车”变为现实。双港镇青城村的南北大堤主干道边,一排排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拔地而起,为晚归的村民撑起一片光明。

一间厕所、一条道路、一盏路灯、一个垃圾箱……这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桐城市始终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农村改厕、“四好农村路”、垃圾污水治理等一系列建设任务有序推进、如火如荼。

改造户厕2412个,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15座,投放垃圾桶2万多只,垃圾收集转运基本实现“日产日清”;绿化面积48.5万平方米,村庄绿化率超42.5%,道路、河渠绿化率超94%……一串串数据,诉说着乡村“面子”的焕新、见证着乡村“里子”的夯实。

在经营乡村的道路上,桐城市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立足人文、区位、产业特色,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格局。

唐湾镇长岭村大力发展以茶叶、兰花种植加工为主,蚕桑、金花葵、高山蔬菜种植为辅的特色农业;新渡镇老梅村、范岗镇高黄村等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5000多亩,成为安徽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核心区农民务工年收入达3万元;唐湾镇蒋潭村成立桐城市雾聚岭绿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原生态茶园200余亩,创造集体经营性年收入30万元以上。

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正在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速迈向规模化、现代化的同时,一批新业态也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三月的蟠龙湾樱花园,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游客们纷纷打卡踏青,尽享春日时光;六月的姜范圩村,千亩荷花竞相绽放,婀娜多姿,众多游客徜徉其中,相映成景;九月的青龙湾生态园,猕猴桃迎来大丰收,硕果累累压枝低,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体验采摘尝鲜之乐。农村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乐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渐入佳境,奏响了“合奏曲”。

新渡镇老梅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已有网店68家,年销售总额突破7200万元,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获得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和“中国淘宝村”称号。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农村电商日渐崛起,驶入了“快车道”。

浓郁的文化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恰似春雨润物无声,极大地影响着每一座村庄、每一位村民。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成为美丽乡村最动人的风景。随着“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庭院”“好婆媳”等各项评选活动的火热进行,众多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被媒体报道,在“道德讲堂”声声宣讲,于乡间巷陌口耳相传……引导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见贤思齐、向上向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道德滋养。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悠悠乡愁,桐城辽阔的乡村大地,正经过广大干群勤劳的巧手,编织成更加美丽幸福的锦绣家园。

记者 吴昊 通讯员 潘皓月 吴磐
返回目录放大缩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