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田变良田 腰包鼓起来-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旱田变良田 腰包鼓起来
——辽宁调兵山组建股份合作社铺就强村富民路
放大 缩小

“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有地不用种、到秋就分钱,免去耕种苦、收入成倍翻,腰包年年鼓、生活比蜜甜”。这是辽宁省调兵山市兀术街街道施荒地村农民的真实写照。

2009年,施荒地村共有714户、2200人,共有耕地3600亩,全部是旱田,基本以种植玉米为主。单一的种植结构,在市场面前缺少“发言权”。针对这种情况,村两委班子多次外出考察研究,决定成立调兵山市富农水稻合作社,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为了提高广大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发放宣传材料,耐心地向村民讲解成立合作社的好处以及发展前景。起初村民们对建立合作社还有迟疑,但在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党员的带动下,村民们对合作社有了新认识。全村222户农民自愿将自家承包地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年底按股分红,每亩地保底分给入社农民350元。当年,村民韩宝明把自家的15亩地入股交给合作社,不操心不费力,年底1亩地分到了800元,比自己种高出1倍还多。

通过土地入股,“股民”收入成倍增加。2010年春天,合作社办公室被农户挤了个风雨不透,300多户农户强烈要求土地入股,交给合作社经营,并辐射带动到周边各村,目前合作社由最初1350亩土地、160万元固定资产,发展到入社社员3217人、1.95万亩入股土地、600万元的固定资产。

由于施荒地村的土地都入股了合作社,村里90%的劳动力都转向了二、三产业。土地入股后也催生了“双薪”农民,农民开始脱离土地,向城市集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农民既在合作社入股分红,又通过进城打工、经商,额外增加了收入。村民郑文革将土地入股后,开办了一家装潢公司,年收入20万元,是土地入股前收入的100倍。他还将本村的12名木匠、瓦匠带出去,承包装修工程,每人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村民梁海英等400多人在外地和本地打工,平均每月工资2800元。

近年来,施荒地村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不但开发了稻田养蟹、稻田养泥鳅和富硒大米,而且先后成立了调兵山市兵山米业加工厂和铁岭我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购置了3条先进的稻米、小麦和杂粮生产线及1条精包装生产线,由最初的卖粮变成了卖米、卖面、卖农村特色产品;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墙里墙外同时开花,使得调兵山“兵山牌”大米、面粉、小杂粮销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备受消费者青睐。调兵山市富农水稻合作社注册的“兵山牌”商标成了“辽宁省著名商标”,并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铁岭市评委“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施立武多次在辽宁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上作经验介绍,并被铁岭市评为“十佳”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

当地村民说,在施荒地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在调兵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的东风,施荒地村群众的腰包会越来越鼓。

记者 王官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