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以稻为媒,积蓄绿色势能,激活发展潜力,创新农旅融合,深度推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得益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白沙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物阜佳肴的名优特产。白沙山兰稻种植,以青松乡为最。十年前,因山兰稻“一年一造”的生长属性,加之产能低效、市场低迷,种植山兰稻的农户屈指可数。十年间,经过长足发展,青松乡山兰稻保有面积近4000亩,占比全省种植总面积35%,年产量近90万斤,年产值超600万元。如今,山兰稻已是当地农户致富的“金谷子”。就青松乡拥处村来说,全村184户农户种植山兰稻近1000亩,年产量21.3万斤,全年实现增收超过200万元。
青松乡借“稻”开道,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出了“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打造出了精品旅游文化,创新走出了农旅融合新“稻”路。十年间,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一株山兰稻,串起了“啦奥门”山兰文化节,黎苗歌舞、黎锦苗绣等黎苗文化资源陶醉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目前,“啦奥门”庆丰收习俗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足山兰稻产业,旅游产品创新和业态升级,也在蹄疾步稳、开足马力。十年来,青松乡拥处村建成了全长800余米的山兰园观景栈道,发展观光旅游,每年山兰稻飘香之季,都会吸引大量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当地群众不仅走稳了生态优先新“稻”路,还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
品种培优是品牌打造的重要引擎。十年来,山兰红、山兰糯、山兰香等品种不断培优,山栏陆1号等高产品种的收成十分喜人,加上山谷坡地居多,稻田排水顺畅,青松乡一跃成为山兰稻的种植重镇和示范基地。如今,山兰稻不但是当地长桌宴的珍品,更是农民增收的“得力助手”,山兰米、山兰酒、山兰粽等特产,成为消费者餐桌屡见不鲜的菜谱,走进青松乡“吃新米,庆丰收”农趣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旅游风尚。
十年来,青松乡积极探索农旅文深度融合,争创中国山兰稻米之乡,认真做好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两篇文章,深挖黎苗文化力促产业相融,用文化软实力增值生态产品,力争在“旅游 ”中赛出青松特色。
“山兰稻是生态旅游很好的‘引子’。生态旅游‘这碗饭’,‘吃饱’靠资源禀赋,‘吃好’靠业态创新。”青松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青松乡将积极创建中国山兰稻米之乡,构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空间,探索乡村振兴“三生”共融的新路径,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