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晴空下,田野里的稻穗迎风摇曳,像一串串金色的音符,组成了一曲金秋的乐章。这里是江苏省东海县房山镇寇荡村的一处千亩优质稻麦产业园,村党总支书记寇锐正弯腰查看稻穗的结实情况,“籽粒很饱满,看这成色,亩产1300斤应该不成问题。再过一周左右就能收割了,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各类机械,确保颗粒归仓。”
寇荡村位于东海县东南部,有640户、3100多人,耕地5200亩。因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一度无工业基础和特色产业,集体经济没有支撑项目,300余户村民外出务工。寇锐说:“这些外出务工人员通常在农忙时节回家种地,种完了就回去打工,导致田间管理不到位,粮食产量不高。”上任后,眼看着肥沃的土地产不出更多的优质粮,寇锐心急如焚:“我们必须寻求改变。手里有粮,咱们农民心里才不慌。”
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去年8月,寇荡村利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实施“富民兴村”工程,以每亩1200元的承包价格倡导农户以土地入股。“一开始,一些村民想不通,不愿意流转土地。我们就给他们算了细账,还吸纳他们到合作社打零工。最终,310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农田3500亩。”寇荡村村委会会计刘阳说。
面对流转来的土地,寇锐带领村两委通过“富民兴村”项目担保贷款200万元,并自筹资金800万元,创新实施定面积、定产量、定奖惩的“三定”管理模式,总结出了村集体统一生产计划、统一科学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指导服务、统一招标销售的“五统一”工作法。
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支持下,寇荡村今年在流转土地上种植的夏粮喜获丰收,小麦总产量332.5万斤,亩均产量超950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0万元,净收益超90万元。“今年夏天,我们全部实行机插秧,经过精细、科学的管理,水稻长势良好,预计总产量可达450万斤,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净收益300余万元。”寇锐说,“事实证明,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
“过去忙活一年,每亩地满打满算也就收入七八百元。如今家里15亩地流转出去后,每年每亩地能拿到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我还能到合作社打工,加起来一年有4万多元收入呢!”一手拿租金、一手领工资,让68岁的村民寇建旺真切感受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增收喜悦。
村集体经济增收后,寇荡村拿出50余万元清理疏浚河沟,促进农田水系畅通;铺建水泥道路,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刘阳说:“明年春节前后,我们还会拿出一部分收益为社员分红,再拿出一部分对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村容村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有基础也有能力为国多产粮。”寇锐说。
下一步,寇荡村将与大型种子公司合作开展良种繁育,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对所生产的稻米、小麦进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造本村的品牌;发展米饼、锅巴等加工食品,延伸稻米产业链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不断提高规划种植精细度。寇锐说:“总之,就是把地种好,多产优质粮。要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同时,帮助村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