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百年路,奋进新陇南。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在磨砺中坚守初心,在奋斗中勇担使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陇南不断健全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督促各级党组织严肃严格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规范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有效强化了党员党性观念,增强了组织生活活力。陇南还以实施教育培训为主线,推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大破冰、能力素质大提升,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干部29万多人次。
陇南全市发展党员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全市共发展党员34952名,党员队伍结构日趋优化,分布更加广泛;聚焦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累计举办党员培训班4917期,培训党员50.5万人次,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能力素质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不断提升。
陇南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导向,坚持强弱项、补短板、提质量,基层党建工作重心由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扩展到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互联网行业等新兴领域,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目前,全市党组织总数达到了8607个,特别是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领域党建工作实现了长足发展,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91.2%、72.3%。
十年来,陇南市坚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四抓两整治”向各领域延伸拓展,开展基层党建强弱项、补短板、提质量攻坚行动,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3434个,大力实施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109个党支部被命名为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两强两化”工程,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建立绩效考评、县级备案、资格联审、正常离任生活补贴等制度,开办村干部大专班,强化选育管用各环节,村级班子结构与整体功能实现“双优化”;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全面推行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广泛收集民意、及时回应民需、主动服务群众,推动构建和谐有序乡村社会;实施产业富民示范村创建工程和农村基层党建“五推进工程”,探索推行“党支部 ”和“三链”建设模式,5100多名驻村工作队员投身乡村一线。
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茶叶、苹果……在陇南,特色生态产业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全市培育农民经济合作组织6000多个,带动6.4万多户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316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都有集体经济积累”。
十年来,陇南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牢固树立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敢于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
陇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贯彻执行干部政策规定,进一步提高干部选任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前移识人选人关口;坚持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年轻干部和“三方面”干部培养选拔力度,通过“双向”挂职锻炼,促进年轻干部提升能力、增长才干;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机制;调整下放市直单位科级干部任免管理权限,进一步强化了市直单位党组(党委)选人用人主体责任。如今,全市干部队伍总数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
“市里决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后,把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陇南经济林产业科技支撑能力一跃成为我省的一个标杆……”讲起人才对于陇南经济林产业的贡献,甘肃省级领军人才张正武深有感触。
近年来,陇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调整优化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将成员单位增至18个,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
2016年以来,陇南积极搭建柔性引才平台,成立驻外人才工作站3个、专家工作站36个、协同创新基地2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472人。建立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和10个远程教育站点,平台集聚人才、服务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全市集中引才每年最少2次,统筹各类民生就业项目,先后引进招聘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15043人。设置了陇南市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着力解决部分单位引才“无编可用”“有编不用”的问题。
陇南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实现重点团队和人才联系全覆盖,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投资3259万元建成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136套,积极兑现引才优惠政策,实施“六个一”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工程,激发人才发展新活力。
近年来,陇南先后评选市级“领军人才”4批392人、表彰全市“杰出人才”20人、“优秀人才”86人,推进职称制度和岗位设置改革,投入2628万元实施人才项目8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