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尤庄村的八荒农业农场,一畦畦金灿灿的稻田昭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看得“农场主”朱相宇喜上眉梢。作为管理着6500余亩耕地的新农人,朱相宇以电子设备替代人工监测,以机械一体化完成收割、烘干,实现了“晨起收稻忙,晚歇枕米香”,轻松“玩转”数千亩良田。
“我们村里的农田原来大多是一家一户耕种,有的人家因常年外出打工,很多耕地都落了荒,有的更是为图省事种上了树苗。多亏了相宇,把村里闲置的耕地流转整合起来,用科技辅助种地,不但把农作物产量提上来了,还帮助像俺这样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53岁的李桂林高兴地说。
优质的种苗是提高产量的前提。朱相宇说:“好种子会‘说话’,它们颗粒饱满,长出的植株健壮、抗病虫害。”
2016年,朱相宇大学毕业后返乡工作,目睹当地因气候、病虫害等因素造成育种回收面积减少,陷入无优质种子可卖的困境,便立志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2017年,朱相宇成立连云港八荒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板浦镇5个行政村规模流转土地6500余亩,用于繁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优质小麦和水稻种子。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朱相宇的八荒农业公司完成了从春种到秋收、从育种到优粮的全流程自动化农业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八荒农业公司每年可繁育优质小麦、水稻种子超过6500吨,可满足近67万亩土地的播种需求。
“其实当时选择返乡种地,父母起初不是很赞成,觉得好不容易供我上完大学,我却又打回原点‘面朝黄土背朝天’,面子上过不去。”朱相宇坦言。好在妻子对他的决定十分支持,从娘家借来资金流转近千亩闲置土地,创建了村里首个家庭农场。
创业初期难免经历坎坷。回忆起2019年的秋收,朱相宇至今仍心有余悸。那时恰逢水稻成熟季,眼看着水稻快该收割了,却遭遇台风过境,雨急风大,水稻被成片刮倒。面对如同被车轮碾过的水稻,朱相宇真切感受到了“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他一边与保险公司联系理赔事宜,一边向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父亲请教,商量解决对策。为把损失降到最低,他深入分析了水稻倒伏的原因:水稻稻穗比较重,加之种植过密,植株长得过高等原因,导致抗台风能力较弱。为此,朱相宇投入30多万元修路、整地、挖河道,修整改造耕地800余亩,使耕地旱能灌、涝能排。在稻麦种植技术方面,他还主动与当地植保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病虫害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取得联系,并常年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在专家的指导下,他每年都做好土壤取样化验、精准施肥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种植效益。
“农忙季节是农民最辛苦的日子,因为季节不等人,如果赶上连续阴雨天气,再好的庄稼被雨一淋,收成也会大打折扣。要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朱相宇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干的。为实现农户与农场主的互利双赢,近几年来,朱相宇的家庭农场引进了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大疆农服、托普小气象站、纽康虫情测报系统等现代农田管理系统,形成绿色、生态、有机、健康的种植模式,繁育种植取得了良好效益。2018年以来,八荒农业公司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购置多光谱无人机、植保机、农田检测系统等现代化农业设备,推广应用大田数字化管理。
目前,朱相宇管理的耕地均已实现耕整地、种植、高效植保、收割、粮食烘干和秸秆机械化处理六大环节的机械一体化作业。近两年来,朱相宇出资39万元,用于帮扶3个行政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吸纳周边富余劳动力200余人。连云港八荒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评江苏省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省“测土配方、化肥双减”示范区、连云港市乡土人才创业示范基地、市“金镶玉竹”乡土人才创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朱相宇说:“我要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扩大数字农业的应用范围,建设无人化农场,提升数字化农业水平,充分发挥‘新农人’的带头作用,带领更多乡亲一起‘耕种八荒’,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