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漳县按照“地域相邻、川河相通、产业相近、要素相聚”的原则,以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为引领,建成以当归、黄芪、黄芩等道地中药材为主的4个示范基地;围绕高原夏菜、水果玉米及设施蔬菜发展,建成2个蔬菜标准化绿色种植核心基地;建成6个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建成运营规范的养殖合作社8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余家。同时,全面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已完成“三品一标”认证12个。
美丽乡村风景如画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漳县人对住房有着特殊的情感,它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承载希望的港湾。行走在大草滩镇新联村,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被统一主色调渲染的农家小院窗明几净,房前屋后绿树浓荫……这个坐落在国家4a级景区遮阳山脚下的美丽乡村,可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新联村王晓宏农家乐,三层的小楼房窗明几净,各个客房收拾得一尘不染,生活用品干净整洁,住宿设备一应俱全……“小时候住的是土房子,有时候下大雨屋顶就会漏水,锅碗瓢盆放在床上、地上接雨水,全家老小挤在一个土炕上……”王晓宏打开了话匣子。
将时间的齿轮前移10多年,新联村基础设施条件差,环境脏乱不堪、村内巷道凹凸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当时很多群众住的都是土房子,一家人挤在一个房,牛马等牲畜也拴在院子里,生活环境真的不太好。”担任过大草滩镇新联村党支部书记的冯虎明说。
如今,冯虎明的住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前就盖起了二层小楼房,还开办了农家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现在生活环境和城里差不多,修建了洗澡间,用上了水冲厕所,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农家乐生意也挺红火,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冯虎明满脸自豪地说道。
如他所说,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漳县采取政府补助、群众自筹、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开展房屋建设和危房改造,一座座崭新的砖瓦房和整齐划一的小楼房拔地而起,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一座座小房子的变迁,折射出农村生活的大变样和群众生活的大提升。
漳县坚持以城带乡,联动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城区市政功能,着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大草滩镇、三岔镇、新寺镇、贵清山镇、四族镇为次中心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乡村示范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57个村庄规划编制,绘就了创建1个省级示范乡镇、4个省级示范村、4个市级示范村、11个县级示范村的乡村振兴蓝图。
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在金钟镇大车厂村的“爱心食堂”内,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简简单单的一餐,就可以看出政府把我们这些群众真正放在了心里。”79岁的老人李世民吃着可口的饭菜,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容灿烂,“儿子在外打工,孙子在外上学,家里就剩我一个人,村上办了“爱心食堂”,让我们这些老人在自己家门口吃上了饭,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
春节过后,漳县年轻人纷纷登上了北上南下的列车,踏上了一年务工之旅,家中的留守老人存在吃饭难的问题。大车厂村通过精准排摸“三留一困”人员,结合实际在村上建立了“爱心食堂”,解决了群众吃饭难问题。
大车厂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黄拴喜说,他们对年龄大、出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每天上门送餐,并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打扫家庭卫生等服务,既解决留守老人的眼前之急,又消除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如今,像大车厂这样的“爱心食堂”在漳县金钟、殪虎桥、武当等乡镇方兴未艾,一个个“爱心食堂”让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满满。
“以前山区没有幼儿园,孩子只能等到7岁才上一年级……那时候我们这里的教学条件有限,教室是土坯房,课桌、椅子都特别烂。”漳县殪虎桥镇铁沟村的张继奎感叹道。
“现在村里的学校都兴办了幼儿园,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方便了,孩子的教育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正在漳县铁沟小学接送孩子的田尕绍说,以前农村没有幼儿园,家长每天都要照顾孩子,既影响了家中的农活,又耽搁了孩子学前教育。
“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漳县县委书记张岸林说。
近年来,漳县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年度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稳定在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以及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
伴随着新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一个个富民产业凸显成效,一项项惠民政策精准落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漳县正在书写一部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