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2014至2017年我担任村主任的时日,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激情。任职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和村两委会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村彻底脱贫。异地搬迁,解决了祖祖辈辈困扰25家农户山体滑坡的安全问题;完成700亩农田改造;开展村级道路硬化工程1.5公里;完成水路改造5公里,提高了全村人畜饮水流量和质量;新建了文化活动广场;行道树绿化成荫……全村变化翻天覆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东沟村村民,汪红俊感到十分自豪和欣慰。
18岁那年,汪红俊离开故乡,在新疆昌吉武警支队应征入伍,做了他梦寐以求的武警战士。由于各项军体成绩突出,第二年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三年军旅磨砺,汪红俊刻苦进取、勇毅果敢、执命如山,先后获得“投弹标兵”“神枪手”“擒敌能手”等支队以上嘉奖。2002年,汪红俊辞去分配在乌鲁木齐市的优越工作,怀揣退伍不褪色、回报家乡带动致富的梦想,回到穷困落后的小乡村,承包了荒山荒地、水塘碱沟等,成立种养合作社,开始了二次创业。
回忆起当初的情形,汪红俊说,不少乡亲劝他“不要当傻瓜,用积攒多年的血汗钱打水漂”,更有人取笑“他汪红俊在部队可以,回农村是骡子是马还不知道哩,都穷了多少辈(人),他有多大能耐?”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汪红俊带领残疾的弟弟和全家老小,没白天黑夜地苦干、实干。2个足球场大小的水塘清理整治后,山泉水汩汩流出,清澈见底,汪红俊抓紧时机投放鱼苗,开展垂钓;承包的荒山荒地、林草地得到有效保护,尤其环水塘几百亩林地郁郁葱葱,野鸭来了、叫不上名字的鸟来了……鸟语花香。汪红俊贷款、筹资,发展养鸡、养羊等林下经济,同时,依托本地马铃薯、土猪肉、红麦面、大豆等特色农产品,帮助困难群众增加产出和劳务收入。
今年7月,汪红俊个人出资,举办了以“文明道德千万条,孝敬老人排在先”为主题的金山湾生态园第十一届花儿演唱会,邀请本村及周边总堡、甘沟、陶家、普通、阿滩等村的70岁以上老人参加为期两天的娱乐餐饮活动,弘扬尊老、敬老、助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丰富了夏季务工期留守群体的文化生活。据粗略统计,10年来,汪红俊累计投资建设、举办公益活动、发放劳务费等近500万元。创业不是一帆风顺的,还不到50岁的汪红俊已经两鬓泛白,但他坚信,“勇者,始终会在风雨中前行”。
每天清晨,望着远处山里的袅袅炊烟升腾,聆听着薄雾林间传来的鸟鸣,看着间或水塘里鱼儿受到惊吓泛起的阵阵涟漪……汪红俊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全村127户、近500人,甩掉了贫困的“标签”,低矮的土房、黑黝枯朽的木房不见了,乡亲们家家盖起了砖瓦房,70%的人家购买了轿车,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大学生也不断出现……群众在致富路上的干劲儿更足了,对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今年8月,汪红俊在相关企业和人士的帮助下,引进资金和人才,融资成立了青海在水一方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引入内地“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先进理念,以提档升级原金山湾生态园为田园旅游区作为突破口,明确了导入品牌、植入产业、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线,最终形成以股份为纽带,农户与合作社、农民股份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的利益发展共同体,有效解决了当前群众收入渠道单一、传统农业生产低效的瓶颈问题,组建了优质的三产融合发展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群众“三农”发展信心。通过生产、产业、经营、生态等六大体系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初步完成一期投资5000万元,从而形成一张“看得见、可持续、谋长远”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金名片。同时,吸纳500人至1000人务工就业,带动四邻八乡的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汪红俊说:“目前,公司完成了一期、二期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前期的申报、准备工作全面铺开。我坚信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乡村振兴的发展路一定会更加广阔,我为此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