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东大葱、山西陈醋、湖南或湖北砖茶遇到河套面粉和内蒙古羊肉会怎样?
有人说,呼和浩特的一天是从地铁通勤开始的;也有人说,呼和浩特的一天是从300多个花园式公园广场上的歌舞旋律中开始的。而对于更多人,呼和浩特的一天却是从一壶奶茶、或一碗羊杂尤其是一笼烧麦开始的。
呼和浩特市又名“青城”,其闻名遐迩的特色美食烧麦,状如石榴,晶莹剔透,鲜香可人。目前,呼市拥有规模烧麦馆2600多家,带动就业5万人,年营业额超50亿元,占全市餐饮业的五分之一。
一“麦”相承
“都说烧麦像朵花,那是一朵朵晶莹如玉的花;都说烧麦配砖茶,那是一壶香飘岁月的茶;都说烧麦有传承,久别重逢的味道就是它……”循着歌声里的韵味,记者走进人文底蕴浓郁的玉泉区大召广场,一座灰色典雅、高悬红灯笼的古风建筑呈现在眼前,题字拙朴的店名“老绥元”格外醒目。
点单、自取免费小菜、倒上一杯砖茶、在吃碟中放入一勺辣椒和几滴醋,在悠扬的曲调声中静候烧麦“登场”,这是定居呼和浩特20多年的市民董成几乎每周的早餐常态。“毕业留呼,逐渐爱上了这座城市,也爱上了烧麦。”董成说,他几乎吃遍了全市所有像样的烧麦馆。
和董成一样,更多留在呼和浩特的外地人不久便被烧麦“征服”。300多年来,呼和浩特居民尤其钟情烧麦,更有甚者每天都吃。
烧麦,又名烧卖和稍麦等。相传明末清初时,有哥俩儿在大召附近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包子店便归属哥嫂。弟弟依旧卖包子,除吃饱外再无分文。为了谋生计,弟弟就在包子上蒸炉时,做了些开口的薄皮“包子”,然后区分售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嫂,开口“包子”的钱留给自己。因为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后来这种薄皮“包子”便被取名为“捎卖”。
据相关考证,烧麦始于元代,明代称为“纱帽”。早年,烧麦在茶馆出售,因为茶客饿了要吃东西,便由最初的茶客自带小菜肉类,茶馆提供面皮将之卷在一起加热,进而演进为制售烧麦,烧麦以面皮重量计,8个为一两一笼屉,为此有“二两烧麦愁死汉”之说。亦如《绥远通志稿》记载,“惟室内所售捎卖一中,则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带卖之”。
“形”“神”兼备
经过3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烧麦早已成为呼和浩特的特色美食。在距离“老绥元”不远处的五塔寺北街,是拥有20多家烧麦馆的“中国烧麦美食街”,如晋三元、聚腾源、曦原等,其名号多带“园”(音)字,牌匾也多以黑底金字庄重风格为主。
已是上午9时许,位于“中国烧麦美食街”的沁园烧麦馆依然门庭若市,店内连接二楼的“索道”输送着一笼笼热气腾腾的烧麦。
“小烧麦、大情怀;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这是沁园烧麦创始人王志强见到记者后略带激动的开场白。出生于呼和浩特的王志强是“80后”,毕业于内蒙古财经大学烹饪专业,2008年返乡创立沁园品牌,现为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副秘书长、王志强工作室负责人,获评中国烹饪大师称号。
“肉是根本,胡麻油是关键,姜是灵魂。”王志强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烧麦的健康理念也在与时俱进,上世纪80年代前崇尚“以油为美,以肥为香”,肥瘦肉比为6∶4,如今却是1∶9或2∶8。姜之于烧麦,就如“唱戏的腔,厨师的汤”,以前是1斤肉兑7两姜,现在是2两,这与社交礼仪有关。
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烧麦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中国地标美食代表性传承人霍金玲从业已近50年,如今桃李满天下,还带领徒弟成立了烧麦创新工作室。
“一笼满分烧麦,需经过和面、拌馅、擀皮、包制等16道制作工序。最好吃的羊肉馅烧麦需选用羊后腿肉,切成0.8厘米~1厘米的方块,大葱和姜也切成小方块,从一个方向和馅,间歇性‘打’矿泉水或纯净水。”霍金玲介绍。
如何成就烧麦的鲜香味美?烧麦制作传承人李英和从业多年的张震等制烧卖名师都认为,去绿留白的山东章丘大葱和安丘姜最为适宜。“吃烧麦喝砖茶,蘸醋和辣椒,是标配。”王志强说,吃烧卖还讲究“三度”,即蒸制上桌的速度,保证温度,然后才有鲜香度,三度互为关联。
“呼和浩特烧麦馆为何多带‘园(音)’字?”史料记载,烧麦曾一度作为茶点捎带着卖,而茶馆最重要的是水,玉泉区的玉泉井水甘甜清冽,曾家家户户都有两口水缸,一口盛生活用水,一口放玉泉井水用于泡茶。“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王志强说,“源”于感恩之心,后来烧麦馆逐渐取代“茶馆”,虽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茶馆了,但“园”(音)字被烧麦馆名沿用。
“垂垂如细囊,团团如小饼。”除了曾经的形容,今人也用“拎起来一条线,放下去一张饼”“拎起似灯笼,放下如坛子”等评判青城烧麦的形与神,而内方外圆则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哲思在“小稍麦”上的“大体现”。
谁与争锋
不仅“中国烧麦美食街”,呼和浩特乃至周边旗县的街头巷尾也分布着很多烧麦馆。从早到晚,专营烧麦、兼营铜锅涮和炒菜,白面皮、菠菜面皮、水果面皮,蒸、煎,羊肉沙葱烧麦、羊肉大葱烧麦、素馅烧麦……花样百出,尽显“谁与争锋”。
已有100多年品牌史的老绥元烧麦,还荣膺中国名小吃、中华老味道、中国十佳老字号餐饮品牌、中国连锁餐饮优秀服务品牌、中国餐饮30年优秀企业等诸多荣誉,并已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开设114家门店,年营业额2亿多元,带动1000多人就业,正在筹划上市。
再如“聚腾源”,10年来已建成大型烧卖制作中央工厂,现有烧麦连锁店173家,并与区内外49家餐饮供应商合作。
“呼和浩特共有1.2万多家餐馆,五分之一在经营烧麦。”内蒙古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副会长、内蒙古烧卖美食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津泉介绍,对于年均4300多万名游客的呼和浩特,烧麦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但做到如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特色品牌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还有一些路要走,诚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呼和浩特烧麦美食文化发展大会、烧麦美食文化创意大赛、《玉泉区烧麦制作工艺及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呼和浩特市烧麦专用胡麻油团体标准》……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组织也在不遗余力地努力着。随着全市烧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山东大葱和姜、山西陈醋、四川辣椒、湖南和湖北砖茶乃至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面粉、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羊肉等品牌也着力进一步抢占市场,而托县辣椒、毕克齐大葱、武川胡麻油等品牌也捷足先登、不甘落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名小吃、中华老味道……当山东大葱、山西陈醋、湖南或湖北砖茶等遇到河套面粉和内蒙古羊肉,便可成就餐桌上的美味,诠释美味里的中国。
状如石榴,如“中华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呼市烧麦,是全国各民族团结奋进、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
内方外圆、刚柔并济,这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也体现在积淀千年的烧麦上。
无烧麦,不青城。烧麦近千年,未来路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