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园内工人正在采摘木耳通讯员 张十铨摄
漳县大草滩镇新联村农家乐面貌焕然一新通讯员 巩小兵摄
漳水潆洄,山峦叠翠。
金秋的甘肃漳县,瓜果香甜,药香浓郁,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农家乐里,宾朋满座,一片欢声笑语,美丽乡村、乡韵悠悠、村风融融、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现在生活好得很,这几年硬化道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也接到了每家每户,大家的腰包也都鼓了起来。”正在漳县新寺镇骆山村文化广场下棋的骆光荣乐呵呵地说,通过这些年政府的大力支持,群众都住上了砖瓦房,村里建的文化广场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有很多帮扶产业,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村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吃不饱饭”是漳县农村老人的共同记忆。骆山村80多岁的老人骆志成说,当时他们家里劳力多,还算是村里生活好一点的家庭,但也吃不饱饭,主要以杂粮面为主,做一顿小麦面的面条,那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慢慢开始改变,现在生活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骆志成发自内心的感叹。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漳县历届领导班子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如今,对当地村民来说,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日子才算过得称心。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这几年,新寺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为群众铺设了一条致富路。”新寺镇桥头村蔬菜种植户高岷说,以前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洋芋等农作物,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经济收入很有限,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政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一亩地的收入就能达到两三万元,经济效益比以前高了好几倍。
“今年豆角价格好,摘完最后一茬,又可以种白菜了。”新寺镇永利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育芳正组织群众采摘豆角。王育芳说,她的合作社种植豆角200多亩,亩产值1万余元,利用新寺气候优势,还可以种茬白菜,每亩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合作社采取“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目前,带动150多名群众务工,年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同时,通过统一种植、管理、销售,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蔬菜500余亩,亩均收入3万元。
踏着秋天的脚步,走进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园基地,一座座大棚鳞次栉比,一排排菌棒整齐划一,一簇簇木耳香气诱人,工人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木耳。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在这里打工,每天能挣到100多元。”正在采摘木耳的魏海燕说,她是三岔镇当地村民,自从产业园建成后,她就在这里务工,一年收入达到2万元,不仅挣到了钱,还可以照顾家庭,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
产业结构往“优”处调整、种植规模往“大”处拓展、组织化程度往“高”处提升、产品品牌往“绿”处打造……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地生根,加之当地群众勤劳苦干,在漳县这片土地上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漳县按照“地域相邻、川河相通、产业相近、要素相聚”的原则,以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为引领,建成以当归、黄芪、黄芩等道地中药材为主的4个示范基地;围绕高原夏菜、水果玉米及设施蔬菜发展,建成2个蔬菜标准化绿色种植核心基地;建成6个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建成运营规范的养殖合作社8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余家。同时,全面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已完成“三品一标”认证12个。
美丽乡村风景如画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漳县人对住房有着特殊的情感,它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承载希望的港湾。行走在大草滩镇新联村,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被统一主色调渲染的农家小院窗明几净,房前屋后绿树浓荫……这个坐落在国家4a级景区遮阳山脚下的美丽乡村,可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新联村王晓宏农家乐,三层的小楼房窗明几净,各个客房收拾得一尘不染,生活用品干净整洁,住宿设备一应俱全……“小时候住的是土房子,有时候下大雨屋顶就会漏水,锅碗瓢盆放在床上、地上接雨水,全家老小挤在一个土炕上……”王晓宏打开了话匣子。
将时间的齿轮前移10多年,新联村基础设施条件差,环境脏乱不堪、村内巷道凹凸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当时很多群众住的都是土房子,一家人挤在一个房,牛马等牲畜也拴在院子里,生活环境真的不太好。”担任过大草滩镇新联村党支部书记的冯虎明说。
如今,冯虎明的住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前就盖起了二层小楼房,还开办了农家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现在生活环境和城里差不多,修建了洗澡间,用上了水冲厕所,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农家乐生意也挺红火,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冯虎明满脸自豪地说道。
如他所说,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漳县采取政府补助、群众自筹、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开展房屋建设和危房改造,一座座崭新的砖瓦房和整齐划一的小楼房拔地而起,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一座座小房子的变迁,折射出农村生活的大变样和群众生活的大提升。
漳县坚持以城带乡,联动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城区市政功能,着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大草滩镇、三岔镇、新寺镇、贵清山镇、四族镇为次中心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乡村示范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57个村庄规划编制,绘就了创建1个省级示范乡镇、4个省级示范村、4个市级示范村、11个县级示范村的乡村振兴蓝图。
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在金钟镇大车厂村的“爱心食堂”内,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简简单单的一餐,就可以看出政府把我们这些群众真正放在了心里。”79岁的老人李世民吃着可口的饭菜,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容灿烂,“儿子在外打工,孙子在外上学,家里就剩我一个人,村上办了“爱心食堂”,让我们这些老人在自己家门口吃上了饭,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
春节过后,漳县年轻人纷纷登上了北上南下的列车,踏上了一年务工之旅,家中的留守老人存在吃饭难的问题。大车厂村通过精准排摸“三留一困”人员,结合实际在村上建立了“爱心食堂”,解决了群众吃饭难问题。
大车厂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黄拴喜说,他们对年龄大、出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每天上门送餐,并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打扫家庭卫生等服务,既解决留守老人的眼前之急,又消除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如今,像大车厂这样的“爱心食堂”在漳县金钟、殪虎桥、武当等乡镇方兴未艾,一个个“爱心食堂”让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满满。
“以前山区没有幼儿园,孩子只能等到7岁才上一年级……那时候我们这里的教学条件有限,教室是土坯房,课桌、椅子都特别烂。”漳县殪虎桥镇铁沟村的张继奎感叹道。
“现在村里的学校都兴办了幼儿园,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方便了,孩子的教育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正在漳县铁沟小学接送孩子的田尕绍说,以前农村没有幼儿园,家长每天都要照顾孩子,既影响了家中的农活,又耽搁了孩子学前教育。
“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漳县县委书记张岸林说。
近年来,漳县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年度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稳定在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以及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
伴随着新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一个个富民产业凸显成效,一项项惠民政策精准落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漳县正在书写一部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