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问安镇优质粮种植基地 通讯员 陈黄奎摄
湖北宜昌枝江市因“蜀江至此如乔木分枝”而得名,域内景色宜人,有长江、玛瑙河、沮漳河等“一江两河百湖”,享有“三峡水乡”之称。以枝江为圆心的600公里半径内,有重庆、成都、武汉、长沙、西安、郑州、合肥、南昌、贵阳等九大省会(直辖市)。近年来,枝江市立足自然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培育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广和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带动全市30个脱贫村、2.3万名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探索应对疫情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措施。
昔日贫困村成美丽乡村示范村
8月5日清晨4点多,仙女镇向巷村脱贫户梅昌文走进村里的“吉吉村露营基地”,一丝不苟地打扫卫生。前一天是七夕节,枝江市总工会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相亲联谊活动。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相聚在浪漫星空下,直到晚上10点才离开。
梅昌文担任村里的保洁员已有三四年,这份公益性岗位每年为他增收1.2万元。“这么多年,村里为我家小孩上学、家人治病等许多事提供了帮助。2015年我家脱贫后,各项帮扶还在持续。”梅昌文说,露营基地开放后,村里安排他为基地保洁,“基地为村里聚了更多人气,我要尽力做好保洁,为村里尽份力。”
近年来热度上升的露营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为消费者提供了亲近自然的途径,更启发村干部对于乡村空间治理的新思考。“基地今年暑期才正式开放,但对营地的规划在2019年就确定了。”向巷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周代年介绍,在村内打造农旅融合的节点,发展美丽经济,寻找产业凝聚群众的新方法,是整村脱贫后,村两委努力的方向。
向巷村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随着村里柑橘产业壮大,2016年整村脱贫。2018年,从事柑橘营销10多年的周代年,以枝江市桔缘柑桔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身份,在仙女镇党委、镇政府的倡导下,回到家乡向巷村,在村两委任职。“2018年下半年,互联网对柑橘营销方式和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已经显现。”周代年说,村两委紧盯产业转型,在广泛收集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寻找带动村集体增收的新增长点。当年,江苏省建筑园林设计院副院长李澈带队到向巷村,为枝江市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进行实地调研。周代年以此为契机,邀请李澈为向巷村空间布局进行全域规划,助推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
李澈说,进行村庄全域规划要考虑两个基础条件,一个是产业基础,一个是群众基础。向巷村以合作社的方式发展柑橘产业,为全村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群众基础。村内兼有丘陵、平地、稻田和橘园等,聚落形态较好,加之距高速路口约20分钟车程,因此选定向巷村进行全域规划。“农业产业升级要推进标准化,文旅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品牌化。”李澈说,为向巷村的规划围绕柑橘产业展开,确定了“吉吉村”品牌,以橘黄色为主色调,设计了包括露营基地在内的多个板块。
全域规划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19年4月,向巷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19年12月,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1年3月被评为全省垃圾分类示范村;2021年4月,周代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8月29日,在向巷村举行的一场“湾子会”上,周代年再次向村民介绍了村里的发展规划,呼吁村民主动参与家乡建设。周代年介绍,村里通过组织“湾子会”“户主会”广泛征集村民意见,推动村庄共建、共管、共享。下一步,向巷村将持续创新联农带农方式,以“资源发包型、入股分红型、服务创收型、兴办实体型”等多种模式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所有涉农项目落实带贫务工增收,调动脱贫人口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智慧农业让农户挑上“金扁担”
8月22日夜幕降临,问安镇万水桥村党支部书记严华章和几名村干部还在稻田间,为村里沟渠无法覆盖的田块协调灌溉用水。8月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让稻田干得裂了缝。用水问题解决后,严华章回到家,打开手机上的“map智农”app,看到卫星遥感图上自家稻田范围内的红色阴影,不禁为自家的水稻担忧起来。“红色意味着田块出现了问题,问题程度越大,颜色越深。系统会分析问题成因,现在显示田块存在干旱问题。健康田块对应的是绿色阴影。”严华章说。
严华章家的稻田位于万水桥村中化现代农业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水稻种植基地。这片基地是万水桥村自2019年起,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共同打造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基地按照550元/亩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金,以120至150元/天的标准优先聘请本村脱贫户到基地务工,每年用工500余人次。
中化现代农业宜昌分公司枝江map技术服务中心经理黄万忠介绍,公司按每年四五万元的工资水平聘请了2位万水桥村农户,固定负责基地的大田种植管理。同时,中化现代农业所托管的枝江市天韵米业有限公司,以溢价5分/斤标准订单收购基地出产的稻谷,带动农户每亩增收60元。
2020年以来,疫情导致农资价格上浮,压缩了种粮利润空间,气候变化也给农作物生长发育带来新挑战。严华章说,在中化现代农业宜昌map技术服务中心的带动下,村民们科学种田的意识日益增强,从选种、插秧到防虫防病,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定制的施肥用药方案来实施,助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截至2022年,万水桥村中化现代农业map水稻种植基地面积从400亩增至860亩,村里其余3000多亩稻田也采用了中化现代农业的订单种植模式。
种植时间表的制定基于map智慧农业系统提供的气象、土壤等数据信息。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技术总监蒋小平介绍,结合map智农系统显示的一个区域内近10~2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农作物品种性状,可以确定区域内适宜种植的品种以及更优的田管方案。“定制的种植方案可能与农户现有的种植习惯不同,而示范田可以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效果。”蒋小平说。
万水桥村的种植户通常每年4月插秧、9月收割,不影响10月开始的柑橘采收。然而,4月插秧的水稻,其抽穗扬花期恰与当地的高温期重合,会影响产量。中化现代农业的技术人员根据map系统的数据,建议农户5月插秧、10月收获,虽然会影响参加柑橘采收而得的务工费,但出产的优质稻谷售价更高,同样增收。“这一点在今年的持续高温天气中体现得很突出,”严华章说,得益于科学的插秧时间,今年种植基地里水稻的抽穗扬花期避开了8月高温期,为保收奠定了基础。
万水桥村的水稻示范田只是中化现代农业在枝江市的一个试点。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副总经理宋卫平介绍,中化现代农业携手枝江市政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原则,按照“中化现代农业 map服务站 map产业联合体”三级服务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枝江社会化服务模式。3年来,中化map中心示范园遴选出18个优质稻储备品种,打造了一套包含育秧、机耕、机插、飞防等的集成技术标准。2020年实现服务面积20万亩,为1.8万余种植户、98个自然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全市主要种植品种从100多个减至6个,2021年水稻增产幅度9.22%,为粮农节本增收总额逾5000万元,真正让种粮农民挑上了科技增收的“金扁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