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那么,如何让这条链条经得住市场考验并愈发粗壮,就成了漳州市委、市政府解了一题之后面临的又一个进阶问题。
品牌强农
跳出漳州审视农产品的未来
对市场来说,再优质的产品也只能风光一时,只有形成品牌,才能基业长青。对待这个问题,漳州领导班子,不是原地不动的围城思维碰撞,而是跳出漳州审视漳州农产品的未来。
漳州以“互联网 ”“品牌 ”的思维整合运营农产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自建平台开设网店,拓宽农产品网络零售渠道,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让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6个、4个,“互联网 ”头部引领初见成效;全市建成各类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262个,50%以上区域实现快递进村,方便了用户,使交易更便捷……2021年,漳州市农产品电商年交易额14亿元,规模效益达成。
品牌强农、互联网助农,漳州农业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名气越叫越响。漳州水仙花、沙西榕树盆景、天宝香蕉、平和琯溪蜜柚、漳浦保鲜蔬菜、云霄枇杷、诏安青梅、东山水产品、华安铁观音、南靖麻竹笋等县域特色农业名片一张张秀出,每一张都似烫了金,自然透着香。
“产业区域特色的形成,以及品牌农业建设的不断加强,不仅提升了漳州农产品的美誉度,更给漳州农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黄水木说。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各1个、福建名牌农产品(含加工品)156个、地理标志商标(产品)142件;共有23件涉农商标获得驰名商标保护,还有声名远播的平和琯溪蜜柚、白芽奇兰、华安铁观音、南靖兰花、漳州水仙花、诏安红星青梅、云霄枇杷、竹塔泥蚶等8件地理标志商标。
引凤助农
下好人才振兴“这盘棋”
前几年,走在漳州的乡村,随处可见的是上锁的宅院和坍塌的老宅。留守老人聚在一起聊天,鲜见到青壮年的身影。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样样都需要人的参与。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培育好“领头雁”、引好“新乡贤”、用好“土专家”,才能下好人才振兴“这盘棋”。
漳州依据《关于加强漳州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八条措施》,加强乡村人才激励培养,推动教育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支持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漳州市乡村建设,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在加强乡村人才激励培养方面,漳州市将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积极引导大中专返乡青年人才回乡就业创业,每年遴选表彰一批“漳州市优秀乡村教师”“漳州市优秀基层卫技人员”“漳州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乡村振兴青年人才优秀创业项目”。
漳州市持续深化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全面实现从传统培训到信息化现代化培训、从“办班”到“育人”、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力争让每位农民都拥有一技之长和致富本领。
为推动更多项目、资金、人才、科技等资源向农村集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漳州进一步选优配强市领导挂钩联系、驻村第一书记、市直单位党组织、乡村振兴工作队、科技特派员、市管干部乡村振兴指导员、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等“七支队伍”,壮大乡村振兴工作力量,充分发挥各支队伍的优势,让乡村更富、乡村更美。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漳州市委书记张国旺日前在漳浦县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表示,要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们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如今,一幅壮美的乡村画卷正在漳州大地徐徐展开,并由内而外散发着如水仙花般的芬芳,淡雅宜人,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