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近年来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把用活用好劳务专合社作为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抓手,通过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建立公益性劳务合作社、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守两条红线 加大推广力度
促进群众稳定增收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答题”。昭化区将国家和省、市关于以工代赈工作各项部署落实到基层一线,按照“报酬发放比例不低于财政投入的10%”“本地用工占项目总用工80%”两个红线标准,将20%以上的涉农基建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
昭化区还出台了《进一步规范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通知》,明确了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原则和步骤。
昭化区发改局副局长朱其祥说:“我们成立了昭化区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领导小组,牵头督办项目储备、实施、绩效等重要工作,坚决扼守‘项目质量安全’咽喉,守牢‘带动群众务工增收’工作底线。”
聚焦项目建设 人岗精准对接
王家镇作功村是昭化区2022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地。作功村村支书杨金花介绍,自5月开工以来,村里已组织51人参与项目建设,发放务工报酬46.1万元,整个项目预计可带动150余人务工增收。
昭化区鼓励将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等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投资规模小、技术要求低、前期工作简单的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建设,且在资金分配上优先向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建设的项目倾斜。
“我们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争取最大限度发挥项目效益。”朱其祥介绍,为了精准组织群众务工,昭化区大力推广劳务专合社组织转移就业模式,利用镇、村公益性劳务专合社吸纳群众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不断优化送岗和派遣服务,通过微信、广播等渠道公开就业信息,并主动对接镇、村在建项目、产业园区等经营(施工)主体,实现人岗精准对接,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今年以来,全区整合涉农资金中已有111个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总投资近6000万元。预计可吸纳项目区居民近1800人次参与务工,发放报酬573.2万元。
形成长效机制 促进持续增收
在昭化区磨滩镇长青村,3.71公里“产业路”铺设、900立方米蓄水池建造、290余亩土地整理等项目,均属于昭化区2022年省预算内以工代赈工程,计划总投资330余万元,已申请省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298万元。
“我们积极组织本地群众参与以工代赈建设,守牢劳务报酬发放底线、提高报酬发放比例。”长青村村支书张松林说。项目经过两个月的建设,已组织57名当地居民务工,其中易地搬迁者18人,累计发放劳动报酬14.5万元。
促进就业是以工代赈的核心目标。昭化区依托全区12个镇级公益性劳务专合社和129个村级分社,借助昭化就业信息平台,以“菜单式”和“就近分派”的模式,广泛组织动员项目区内劳动力特别是边缘易致贫户、低收入者等群体参与工程建设,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昭化区还完善和优化了技能培训体系,让劳动人口每人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确保项目带动后可再次就业。同时将建成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配套、产业配套等设施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范畴,因地制宜自主开发保洁员、巡逻员等公益性岗位,吸纳更多群众就业。
截至目前,昭化区通过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已开发混凝土浇筑、砖砌等岗位1518个,吸纳易地搬迁者、低收入者等406人务工,人均务工收入2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