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起歌舞,千年侗寨笑声欢。素有“千年侗寨·梦萦三江”美誉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以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因风雨桥、吊脚楼、鼓楼而著称的侗族村寨,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县拥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5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自治区级项目12个。近年来,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三江积极探索,使千年侗寨焕发出蓬勃生机。
保护文化遗产
程阳八寨景区距三江县城16公里,是侗族文化和侗族风情旅游的集中地。这里错落有致的侗族吊脚楼临水伫立,绿色的良田与独具民族特色的吊脚楼、鼓楼、水车交相辉映,绘出极具民族特色的侗寨风光。
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对传统民居的修缮,既保护了民居的外观旧貌,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打造出了原生态的自然古村落景区。景区内有2000余座吊脚楼、8座鼓楼、5座风雨桥,享有中国最大侗族木构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侗族木构建筑不用一钉一铆,仅凭榫卯结构连接,展现着侗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具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2006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建筑设计不用一张图纸,仅凭“掌磨师”的“杖杆”为标尺,以独特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凭借多年的经验,通过观察山势、地形,便能在心中迅速勾勒出“建筑图纸”。
为传承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杨似玉开办了非遗传习班广收学员。仅去年便接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学员,通过免费教学传承发扬了侗族木构建筑工艺。
推动非遗传承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多声部无伴奏侗族大歌享誉中外。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是传承侗族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生活的重要载体。馆长石妮妮介绍,文化馆自2016年起开设公益培训班,主要传授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笛、芦笙和侗画,已开设百余期课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在三江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侗族琵琶演奏的优美声音。
公益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吴春月,出生于侗族大歌世家,经过系统学习已成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学员们把侗族大歌传唱到了上海、广州、珠海等城市。
侗族人民能歌擅唱,以演唱为主、念白为辅的侗戏广受喜爱,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南寨村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戏传承基地,总能看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开远带领戏班的学员们排练侗戏的情景。他还受邀在广西多地及湖南怀化开展教学,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侗戏。
侗族人民的生活美如画卷。活跃在大山里的侗族农民画家,用灵巧的手、神奇的想象,在画纸上再现侗族人民的生活百态。传承多年的三江侗画构思独特、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新颖别致,乡土气息浓郁。2012年,中国侗族农民画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程阳桥景区内的中国侗画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侗画民间艺术殿堂,陈列及收藏作品500余件。
促进文旅融合
八江镇布央村是三江茶叶种植发源地,因茶园面积及产业规模被誉为三江“茶叶第一村”。近年来,布央村以独特的生产环境为基础,以浓郁的民族风情为内涵,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
2018年,布央村依托生态茶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布央仙人山景区,实现了茶与旅游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景区内每年定期举办春茶开采仪式、采茶比赛、仙人山茶文化节等活动,开设自助采茶加工体验、骑行露营、农家乐等娱乐项目,使布央茶园成为闻名遐迩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三江,像布央村这样发展文旅产业的村屯还有很多。位于良口乡东部321国道旁的和里村,依托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形成了以“种稻养鱼、两茶(茶叶和油茶)一木(杉木)、生态农业旅游、劳务输出”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发展休闲农庄、家庭旅馆、高端民宿等新业态,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