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坚韧进取驱“苦瘠”-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通渭,坚韧进取驱“苦瘠”
放大 缩小

(上接第一版)

动物园一侧是龙珠台,沿着步行台阶而上,假山石、花木点缀其间,到达顶部的观景亭,一览湛龙观道教建筑群及万亩山楂林,游客既观动物戏耍,又赏各种建筑之美,幸甚至哉。“动物园的建成开园,是山楂小镇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也是常家河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新举措。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建设农旅融合、产业兴旺的新乡村。”常家河镇党委书记周永胜说。

新型能源激活山川

“通渭风光”是近年来通渭人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通渭县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优势,建成通渭新能源产业基地,推进集中式商业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配套发展风机装备、光伏组件等先进制造业,促进风光电全产业链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能源支撑。

2021年12月30日,国家能源局重点帮扶项目通渭风电基地尖岗山20万千瓦风电场实现并网发电。至此,通渭县风电并网装机容量110万千瓦,建成甘肃省陇中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风电项目投产后,每年发电量22.8亿度,收入能达到11.2亿元,为通渭带来1.4亿元的财政税收收入,每年节约74.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23万吨。

随着“光伏扶贫试点县”项目全面完成,通渭县累计建成光伏电站16.24万千瓦。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镶嵌在翠绿的山间,似一片蔚蓝的“海”。这片“海”,让通渭走出了一条新型绿色产业发展与特色产业开发相宜相长的新路子。“十三五”期间,通渭县以户用分布式、村级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三种模式,共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6.24万千瓦,累计实现发电3.92亿千瓦时,实现纳税2165万元,带动全县1.8万户群众增收,成了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县”。

如今,行走在通渭的山川梁峁间,并网容量110万千瓦的通渭风电基地机组高耸云端,16.24万千瓦光伏电站散布在各个村落山头,成为现代科技与传统村落交映的独特景观。

风吹“致富轮”,光照“增收板”。乘风破浪,风电基地破解县域经济增长瓶颈;“借”光生财,光伏产业助力实现村户双赢。

“园区经济”让农民变工人

“从来没有想过能在家门口上班。”在德源祥产业园务工的村民景对琴感叹,“以前在地里,连衣服都穿不干净,现在一天穿得整整齐齐,体面还挣钱。”

景对琴买了一辆电动车,往返于合作社和家里,单程仅用几分钟。“赡养老人、照顾孩子都很方便,乡里乡亲还能相互照应。”家门口打工的便利让景对琴笑容满面。

对于通渭的农民来说,能在家门口上班,是产业园区化的历史机遇带来的新变化。通渭县全域规划、区域布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带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打造“百万”产业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通渭是传统的牛羊养殖大县,但是分户散养的形式,导致群众养殖成本高、收益少。通渭县抢抓国家“粮改饲”机遇,建设万头肉牛产业园、万只肉羊产业园、百万头生猪产业园,推动养殖业规模化发展。通过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带动3.8万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2.8万头;建成“引育繁推一体、种养加销成链”的万只肉羊繁育基地,带动2.1万户农户发展肉羊养殖,全县羊饲养量达37.5万只;建设田园化、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为一体的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绿色养殖项目,保障生猪保供需求,促进畜禽多元化发展。

开“花”结“果”种药材。通渭县采用“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发展模式,分区域打造面积12万亩的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园区,形成集标准化种植基地、高标准种植示范园区、健康产业园于一体的“一基地二园区”产业形态,总产值突破5亿元;打造万亩中药材产业园,三田齐抓,年均种植道地中药材6万亩;打造东北部山地10万亩和南部川谷区5万亩优质苹果产业园,全县苹果种植面积18.3万亩,总产量9.6万吨;以福兴德合作社为龙头,示范带动周边19个村种植大田山楂8000余亩,探索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农村发展路径,让已有产业规模集约,让新兴产业迅速壮大。

更多像景对琴一样的通渭人,在“产业园区化”的进程中华丽转身,农民变工人,在家门口“念起致富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