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创新热土迸活力-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海城,创新热土迸活力
放大 缩小

(上接第一版)

王同飞的超鹏服饰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西柳服装城。今年52岁的王同飞,是土生土长的西柳人,做服装生意已有35个年头。1990年8月,沈海高速公路(沈阳-大连段)通车后,在南方做服装贸易的王同飞回到西柳,建起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王同飞回忆:“那时就几台缝纫机,布料从南方走海路运到大连,再从大连走高速到西柳。从西柳到大连,过去跑土路最快也得7个小时,通了高速之后只要4个小时。”

依托交通优势,西柳服装城逐步发展壮大。辽宁西柳服装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彪介绍:“如今的西柳专业市场集群占地面积450万平方米,拥有2.3万个摊位,经营四十大类2万余种商品,日客流量8万到10万人。”2020年,辽宁西柳服装城货物吞吐量155万吨,市场交易额850亿元。

在西柳高速口,每天有约4500台次车辆进出,西柳两大物流园区拥有国内货运线路605条、客运线路109条。西柳服装城的商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80余个国家和地区。西柳服装城的专业市场集群带动了各类生产企业和加工户万余家,吸纳70余万人就业。“去年线上交易额达到132亿元,同比增长32%。”陈彪介绍,“目前,投资5亿元的辽宁西柳电商产业园项目已经建成运营,‘十四五’期间还将规划建设占地40万平方米的西柳服装创意设计加工产业园区。”

2002年起,王同飞的服装生意开始转向出口,每月都会有一两个集装箱的服装从西柳发出走高速到大连港,再通过海运发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同飞说:“从一开始做贴牌订单,到自己原创设计,现在我们已经在海外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今年,他准备入驻直播平台,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伴随着改革的脚步,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被化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海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非遗传承恪守百年匠心

红红火火的高跷满载着故乡的年味,满载着乡情和乡音。2021年春节期间,海城高跷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将通过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向全国人民展示辽宁省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发展成果,让在外漂泊的游子感受浓浓年味,也让全国人民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感受到了辽宁人过春节的浓厚氛围。

海城高跷又称海城高跷秧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辽宁地域特征,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海城高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是喜庆节日、集会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高跷舞得奔放、舞得火辣,是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特点一方面是“浪”,海城高跷在扭法上火爆、热情、美感强;另一方面是“技”,如“孔雀开屏”“大风车”等,跷越高,难度越大,所需技术越高;再者是“戏”,“秧歌”过去也有“戏出秧歌”的叫法,充满戏剧性,有情趣、有感情、有趣味。

2014年,受文化部选派,辽宁省文化厅、非遗中心选定,海城高跷代表中国出访非洲岛国塞舌尔,参加塞舌尔维多利亚国际欢乐嘉年华;同年,受文化部外联局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委派、选调,赴俄罗斯参加俄罗斯《友谊远东国际艺术节》,其表演剧目《最炫中国东北风》获最佳表演奖,惊艳了现场观众。

此外,海城牛庄馅饼以其外皮薄酥嫩、内馅种类繁多、口感鲜香著称,在北方的传统美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传统美食的海城牛庄馅饼,精湛的工艺、诱人的美味历经百年传承,已成为经典饮食品牌,誉满东北。2011年7月26日,海城牛庄馅饼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城立足当地实际,深耕改革创新精神,破发展之羁,纾民生之困,大胆闯新路,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