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带头蹚出“有机生态”路-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王春,带头蹚出“有机生态”路
放大 缩小

下车河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巍山东麓车河流域,距县城20多里,属典型的土石山区。全村有80户村民,总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13亩、林地面积13345亩。2021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38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00元。

下车河村从2013年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工商资本进行村企深度融合,采取“村庄改造 有机农业 生态旅游”的模式,与上车河村合并建立车河有机社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车河村级有机农业扶贫模式”作为全国典型案例登上了2018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并入选“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下车河先后获“中国有机30年全域有机创新奖”“国家森林乡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等国家级荣誉。王春作为下车河村党支部书记,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如今,以车河命名的国际化论坛——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已举办9届。在王春获得第九届论坛组委会颁发的“灵丘县有机农业突出贡献个人奖”之际,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偏远山沟的守望

王春说:“我是地地道道的下车河人,早年在大同当过煤矿工人、养路工人,自己经营过三轮车、四轮车、农用车等。”常年在外打拼的阅历,让王春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后来他回村务农,敢想敢干、做事一碗水端平,深受村民爱戴。1994年9月,他开始任下车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后来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当时因村庄地理位置偏僻,老人们逐渐离世,年轻人不愿再回村里,姑娘外嫁他乡,村里的小伙子很难娶到媳妇,娶来的媳妇也要求全家把户口迁出去,不愿住在这个穷山沟。

面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王春十分难过,并为此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在村民大会上,他常说:“咱生在这个地方,长在这个地方,对于车河的山石草木,都是有感情的,更不用说人了。如若按这个情形走下去,不多久这个村庄就会消亡。车河村要想发展,必须走旅游开发这条路。旅游发展起来以后,人山人海的,车河的石头都是值钱的;如果发展不成功,车河就是放着金子也没有用。”经过多次开会讨论,他打定主意发展旅游。

生态旅游的开拓

下车河村的旅游发展,还得从2013年说起。那时村前有一湾40亩的水浇地,是新中国成立后村民连冬至夏,用筐头担土垫出来的上好梯田。上面是村民的小片菜地,每户二三分。村民从上游修了一段水渠用来灌溉农作物。每年玉米长高后,越需要水的时候水量越少,到了这湾地就一点没了。村民看着干着急,甚至为浇地而争水,经常产生矛盾。于是王春计划修一条防渗渠。他2012年向县水利局打了报告,2013年农历正月开始动工。

当时地表冻土正在消融,王春领着村民们铺设u形渠,希望尽早铺好引水,这湾田的收成就有了保障,整个下游也能种菜了。恰巧时任灵丘县委书记张强(现大同市市长)到村里调研,王春汇报了这个情形,并大胆说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想法。

一路驱车赶来,张强看到沿路的行道树,觉得这里自然条件不错。王春回忆说:“我第一时间向张书记汇报了国家号召承包‘四荒地’的事。那时我带领村民,每天天一亮就扎进沟里,天快黑才扛着镐头回家。光核桃树我就栽了4300多棵,全村承包户栽植各种经济林100多亩。张书记听了很感动。也许正是看中了大家的这种精神,加之当时山西省提倡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所以县里后来启动平型关国家有机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时,就把车河作为了第一个试点村。”

植树造林的收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从203省道路口到下车河村约5公里,王春带领村民沿途栽满了桧柏、杨树、柳树、仁用杏等树木。今天车河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靠当地一年接着一年干的艰苦奋斗。

车河沟地表多是石头,当年为了栽树,王春领着20多名妇女沿线挖坑,因为雇男劳力钱太多。很多地段都得从它处用筐头挖土,个别地方用钢钎打眼,最后做成鱼鳞坑,这样下点雨能流到坑里。挖好坑后,再找到当时乡里主要领导协调好树苗。树苗栽下后,农闲时节王春就发动村民收集牛粪、羊粪,再用村里的三轮、四轮车,把攒起来的粪倒在沿线的树坑里。到了夏天,村集体雇用富余劳动力把沿路的杂草拔起来,放在鱼鳞坑里,沤成肥料,大家美其名曰“花盆里栽树”。每年栽下去的树苗有死有活,必须不断补栽。经过七八年的努力,沿途的风景林就形成了。如今车河沟绿树成荫,空气格外清新。

车河沟原先荒山秃岭,加之牛、羊、驴啃吃,村民烧火取材,山上基本什么都没有了。1997年开始,因为没钱买树苗,每年春天王春就组织村民从县城周边行道树上截取半尺长的杨树枝,拉回来插在村前二亩见方的水浇地里育苗。第三年就能长成酒盅粗细,挖起来栽植在路边、河滩、荒沟、荒丘、庭院等处。

有一种杨树根部有疤皮,牲畜一般不爱吃。但即便如此,王春仍然发动村民从塄头地畔割了很多荆棘,把幼苗裹住,且和村民约定,不准牛、羊、驴毁坏树木。到了2005年,国家实施了大黄岭荒山绿化项目,包括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那段时间,王春和村民日夜奋战在一起植树造林,也正因为这样的奋斗,才成就了如今车河遮天蔽日的绿色。

绿水青山的蜕变

环境慢慢变好了,王春就想着把村民的房子翻新一下。现在从车河木楼到民俗博物馆前面那段护坝,就是当年王春带领村民农闲时修的。当时计划是依山建几排平房。不承想,2014年,引进工商资本后,把村民的房子都拆除重建了新楼,家家户户住上了13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接入了天然气,配套修建了污水处理厂。

2013年,车河作为有机农业加生态旅游试点开发。那一年主要做规划设计,王春领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规划设计院、易兰规划设计院、太原理工大学的专家们在车河爬山上梁,一心想着定好规划早建设,还有就是拆房和回收农户承包的荒山荒坡、林权等事项。工作刚开展时的困难可想而知,难缠的人家得五六趟地跑,挨黑脸、受冤枉气,可他不灰心,坚持“今不成,明再去”。在王春的耐心开导下,群众的心结解开了,村庄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正是因为树多了,基础建设好了,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吃的是有机的,住的是小别墅,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即便大城市的人来了也非常羡慕车河优美的自然环境。现在车河有了梦幽谷、民俗博物馆、小动物园、清水渔庄、林下养鸡场、窑洞餐吧、幼儿园、养老院等,为了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让村里发展更有后劲,去年又新建28套二期安置房。

如今,车河社区已经打造成集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种养基地、特色餐饮、住宿、民俗文化、传统教育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特色名村。王春表示:“今后,车河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的品质,打造‘京西福地,山水灵丘’的一张响亮名片。”

记者 席兆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