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之美,美在底蕴;敦化之殷,根在乡村。
2019年9月,吉林省敦化市入选首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并以此为契机启动全域旅游二次创业。围绕“全域景区化、产业融合化、营销智慧化、监管常态化、服务人性化”的理念,敦化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几年来,敦化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实现新跨越。
小村不小 魅力出众
远山青松翠柏,近水碧波荡漾。在雁鸣湖的衬托下,院落规整、白墙灰瓦的雁鸣湖镇小山村宛如江南水乡。游客可以在这里尽享美景、美食,体验当地乡土风情。
“小山村曾是全镇最落后的村。我们依托自然资源优势,闯出了自己的名堂,如今已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小山村村支书史学良自豪地说。
今年,村集体入股敦化市小山众友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为思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农户增收。
“村屯建成旅游点,全市建成大景点”。近年来,敦化市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依托,加快打造雁鸣湖镇、大蒲柴河镇等一批特色旅游乡镇,积极培育小山村、老白山雪村等一批特色旅游村,着力打造旅游景点,推进高端民宿、精品农家乐等设施建设。
细节至细 服务贴心
敦化市从细节入手,提供热情友善、无微不至的旅游服务,游客纷纷点赞。
厕所虽小,花的心思可不少。在六鼎山文化旅游区内,各处公厕均设有母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专用厕间。根据园区环境,每处公厕采用了不同的色调,还融入了满族刀画剪纸、林区树皮画等元素,充分体现了园区文化特色。
“有机制、有规划、有标准、有保障、有分工、有管理、有文化、有延伸”——敦化市创新建立并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八有”工作体系。成立全域旅游厕所开放联盟,累计投资3000万元,新建、改扩建100处标准化旅游厕所。
为做好旅游服务,敦化市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目标,落实“七大七小”细节服务,打响“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形象品牌。敦白高铁通车,民用支线机场全面开工,城市绕越线启动,景观廊道联通全市3a级以上景区……敦化已构建起“快进慢游”的交通系统。在朝鲜族特色美食、精品吉菜为主的餐饮美食街区,贴心推出了人参、鹿茸等旅游伴手礼。
创新驱动 融合发展
敦化市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8家、吉林省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3家、吉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星级酒店11家。2021年,敦化市全域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同比增长95.12%;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95.08%。这样的数据背后,离不开敦化市上下擦亮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的决心。
在大抓体制机制建设、文旅政策落地、农旅产业融合、文旅项目建设、文旅品牌创建、文旅节会开展、文旅市场营销的背景下,敦化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全力破除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瓶颈。旅游业逐步从小行业发展成支柱产业,从边缘化进入到经济主战场。
民族风情浓郁的朝鲜族风俗村中成村,集吃、喝、娱、乐、购于一体的渤海旅游文化夜经济集聚区,融合餐饮、观光、旅游、娱乐功能的环球奥特莱斯……敦化的旅游好去处不胜枚举。
敦化市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克超表示:“在发展全域旅游的生动实践中,敦化市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融合发展,创新性提出‘一区多基地’的发展模式。以点连线、以线建网、以网成面,在敦化市范围内形成了全域共建的新格局。未来,敦化市将精心打造‘春看花、夏避暑、秋赏叶、冬戏雪’的四季旅游产品,做精红色旅游、做好乡村旅游、做强冰雪旅游,推动全域旅游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