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县域经济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的重要力量。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各地逐渐开始构建“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新产业发展格局。然而这几年,在促进县域产业发展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梳理、分析和解决。
产业发展重在特色,特色产业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内涵、产品市场优势等,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能够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确定本土特色产业,打造区域品牌优势,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根据传统产业确定本地特色产业。传统产业一般是指以稳定成熟的传统技术为主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加工行业。优点在于其具有悠久历史、成熟技术、易形成品牌优势等特点;缺点在于其产品往往需求弹性小,附加值较低,盈利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其产业链长,要素需求多样,更需要通过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质量和层级,在传统产业上深入挖掘,形成特色产业。二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本地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来自大自然赋予、历史传承、人文资源及技术提供的机会,其中既有自然演进,也有人工干预。而产业的发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县域可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来形成特色产业,如依靠自然资源或自然景观、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优秀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人文资源的溢出效应等,形成地方特色产业。三是根据产业价值链来确定本地特色产业。需充分依托当地上下游支柱产业之间的关系,细化分工,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对区域内的相同产业上下游之间、同一产业的价值链各环节之间形成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四是人才优势、科技环境、政策优势等要素也可以为县域确定其特色产业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产业链的形成对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形成的动因在于产业价值的实现和创造。它的本质是体现“1 1>2”的价值增值效应。这种增值往往来自产业链的乘数效应,它是指产业链中的某一个节点的效益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产业链中的其他关联产业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县域在打造特色产业价值链时,政府应起到核心引领作用。首先应明确其特色产业,梳理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构成、核心企业布局等情况,挖掘其高价值结构。其次,要分析产业链构成,形成企业列表。再次,对本地区产业进行摸底,清楚本区域产业链环节中的强链、补链、建链。最后,制定产业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围绕产业规划开展招商引资,做好龙头项目引进,加快产业链形成和发展,研究配套支持的政策、技术和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在这一点上,南方一些发达地区产业链形成的经验值得北方地区学习和思考。
相对来说,县域产业产品附加值较低,招商引资环境可优化空间较大,资金筹集问题一直是制约县域产业发展的瓶颈。地方政府主导资金筹措,三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关注。一是产业规划是否科学。科学的产业规划应具备导向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应避免出现由于产业定位不清、缺乏特色,以及产业结构紊乱、缺乏集聚效应而导致的难以招商引资的后果。只有根据完善而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招商部门才能把有限的资源用在重点招商产业上,同时政府可在相关政策上对重点产业予以倾斜。二是政务环境是否高效。政府应简政放权,由市场充分发挥作用,通过价格、供求关系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减少政府干预。三是金融生态环境是否合理。政府应构建稳定的经济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规范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和协调的市场环境等,要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发展和金融业态是否匹配。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的协调,也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支持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关乎于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与高效性。
改善和塑造产业发展环境是激发县域产业活力的重要前提。因为县域经济总量较小,支柱产业较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经营管理有待继续规范,所以政府在引导塑造当地产业发展环境时应全面考虑,包括产业政策的制定、金融环境的优化、法律环境的改善,以及资源禀赋的重塑、再造、完善等。首先,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具备科学性和完备性的特征,政府应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产业扶持计划、财政投融资、项目审批等政策。其次,金融环境的制定要考虑如何完善与本地产业相匹配的金融业态,合理制定并落实县域金融规划,积极打造县域金融要素市场,加大金融与产业结合力度,完善县域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与征信体系,制定或完善有关金融生态的地方性法规,或为国家法规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等。再次,政府应为优化区域产业营商环境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制定区域性产业准入与退出机制,打击各种违反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完善企业权益和解决纠纷的司法渠道,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法治观念,建设法治文化等。最后,应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改变传统要素的重要程度,对劣势资源进行重塑、完善和再造。
新产业与老产业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也应得到重视。要做到新老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发挥老产业的品牌效应和支柱效应的优势,使新产业能够在原有的老产业基础上发扬光大,如果老产业的优势发挥有限,那么尽量做到新老产业的部分对接。如果完全不能对接,应尽可能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对具有特色的老产业加以保护,使其依然具备保留当地特色性质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