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换来100%-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4%换来100%
放大 缩小

稻渔专用稻“天泰优808”长势良好通讯员 刘小莉摄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研究的稻渔种养循环,用原来不到鱼塘的4%的面积,产出原来鱼塘的产量,是一种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

处暑时节,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内,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在秋风的吹拂下尽情摇摆,高位池中肥美的鲈鱼、鲫鱼慢慢游动。还有几天,这个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基地将迎来盈车嘉穗、鱼儿满舱的丰收时刻。

8月24日,四川省水产学会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西南大学等机构,组织全省60个稻渔综合种养大县约140余人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举行“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新技术研讨会”,大家对科学园“种稻致富”模式给予一致好评。

风车滚动,水声哗哗。当天上午,与会代表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稻渔数字化立体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基地现场参观。随着晨间投食的进行,鱼池里鲈鱼、黄金鲫、黄颡鱼撒欢翻腾、热闹非凡。“大家可以看看,我们设置了4个高位池高密度养鱼,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水和尾水灌溉到稻田里,通过水稻对富营养水体的吸收,净化后水再次投入水池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与会代表不时感叹,“用这种模式种水稻,经济效益就是高。”

一直以来,种粮食经济效益低,是农民不愿意种粮的重要困扰,也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介绍,袁隆平院士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但杂交水稻产量上去了,农民收入还是不高。如何解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矛盾?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袁隆平院士2005年提出了“曲线致富”的理念:通过大幅度地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在保证口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调整,腾出更多的土地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养殖,帮助农民实现“种稻致富”。

成都分中心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在去年推出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这种模式是贯彻落实袁隆平院士“种稻致富”理念,选育和采用了适宜稻渔综合种养的专用水稻品种及栽培技术,创新开展的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新模式,大幅度地提高了稻米品质和水产品的产量及质量,实现了“种稻致富”的目标。彭甦说:“这种模式是集成设施渔业和稻渔综合种养优势,改稻田单纯散养为‘设施圈养 散养’,单季可实现每亩稻田稻渔综合产值上万元。”

为顺利推广这种模式,成都分中心发挥育种优势,并选育出配套“水稻 ”模式的专用水稻品种“天泰优808”,填补稻渔专用稻空白,2021年测产亩产822公斤,已经在多地进行试产,米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2级。“‘天泰优808’很适合高位鱼池尾水处理,比我们以前种的品种更有优势,更有经济价值。今年我们试种了一季,感觉它比较粗壮,谷穗比较饱满。”仪陇县禹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勇军一边参观,一边表示自己明年想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今年,成都分中心与宜宾市长宁县、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广元市剑阁县等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试验基地将建成投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研究的稻渔种养循环,用原来不到鱼塘的4%的面积,产出原来鱼塘的产量,是一种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通过鱼和稻进行水循环、肥循环,促进稻鱼的增产,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达到稻渔种养循环。”四川省水产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曾开虎介绍,四川省持续推进“鱼米之乡”建设,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主推稻渔综合种养和稻渔种养循环两大模式。

为帮助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在推广中解决对设施养鱼技术要求高的问题,成都分中心还打造了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平台显著降低了设施渔业的养殖技术和管理门槛,有效规避了种植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风险,让不懂水产养殖的“门外汉”也能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完成各项任务作业。彭甦表示:“接下来,成都分中心将这种模式在全省推广并筛选适宜区域合作共建示范点,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及技术手段,以渔促稻、稳粮增收,让‘种稻致富’得以实现,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做贡献。”

记者 戚原 通讯员 刘小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