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离开经济发展是“缘木求鱼”,离开良好环境就是“竭泽而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村民对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活环境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迫切。
时间无言,变化有声。通过全域无垃圾治理,甘肃省定西市的环境面貌正在悄然嬗变。
初秋的夕阳下,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五竹镇显得格外干净整洁。走在镇区主干道上,原本有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的街道变得卫生整齐,寸步难行的拥堵道路变得井然有序,街头随地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日益减少,墙面上乱贴乱画的“牛皮癣”被白色涂料取而代之。
2017年,定西市打响了一场环境治理“攻坚战”。定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双出征,市级领导包抓县区制度;市、县两级成立专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制定了《定西市实施“五大工程”开展全域无垃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实施“5311”工程进一步做好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定西市农村“垃圾革命”行动实施方案》《定西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制度,不断推动环境治理向精细化、科学化、常态化推进。
漫步于安定区巉口镇,镇区主次干道平坦宽阔、干净整洁。沿街的商铺标牌整齐规范,占道经营的流动摊点越来越少。不管是镇区还是偏远乡村,隔一段路就配备了垃圾收容器,村民们自觉地把垃圾倾倒到收容器里。从过去的垃圾“无处去”到现在的垃圾“有人管”,这得益于定西市积极鼓励各县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笤帚交给市场”。
安定区于2019年通过特许经营的模式引进北京首创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启动实施安定区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项目。项目总投资1280万元,按照“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方式,共配置生活垃圾压缩转运车10辆、垃圾转运台52个、垃圾桶1万个,由首创公司对各乡镇的生活垃圾进行密闭压缩收集并拉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置,年转运垃圾3万吨以上。项目的启动运行,有效完善了安定区城乡垃圾收运体系,确保了农村垃圾的全覆盖收运处理,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陇西县权家湾镇焦家湾村,曾经早年间的涝坝,如今已治理成一处特别的景点。
“我们村子比较偏远,以前村子条件差、村民习惯差、环境脏乱差,涝坝到处都是丢弃的废砖瓦、旧缸、烂木头、土蜂窝……自从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以来,我们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依山就势、就地取材,让这些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在‘旧’味中唤起村民浓浓的乡愁。”焦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朱彦军说,这项举措让村民真正管住了自己的手,看见这么整洁的村落,村民们再也不好意思随手乱丢垃圾了。
通过综合整治,焦家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省内外的画家也闻讯而来,在这里写生、休闲度假。这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且这里独有的人文气息也激发了画家的灵感。
一木,二木林,三木森;一人,二人从,三人众。以人之众,必能成就全域无垃圾的木之森。目前,全市共配备生活垃圾收集桶72114个、各类收集车3733辆,建转运站87座、无害化处理填埋场25座、生活垃圾“低温磁化”“高温气化”处理站31座,焚烧发电厂1座,实现了垃圾从清理到处理的全链条处置。
全市在落实村庄清扫、转运、保洁的同时,突出“三边一部”重点区域,通过网格化清扫、专业化拉运、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监测等手段,重拳整治“脏乱差”问题,自行排摸整治垃圾堆放点5万余处,整治省级无人机航拍垃圾堆放点3万余处,清理垃圾74.5万余吨。共整治河道“四乱”1.5万余起,拆除乡镇违建3200余处,清理街道沿线、村庄周围的墙体广告和乱贴乱画6.2万余起。取缔有碍交通、影响市容的“马路市场”2.6万余起。打击非法张贴喷涂“小广告”“牛皮癣”行为8.2万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