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四川省苍溪县针对域内产业结构不优、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质量不高等现状,发挥资源、区位、群众、组织等优势,创新“实施耦合联动,助推五大振兴”的工作思路,以产业振兴为龙头,推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2个、省级“四好村”4个。
实施“产业基地 三产融合 利益联结”联动,推动产业振兴。坚持特色产业优先发展,推行“小园区 小庭院”模式,新建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基地1500亩、优质粮油基地1300亩,引导群众新发展户办产业300亩,基本实现示范区内每户建有一个小庭院。配置现代农机装备25台(套),新建农业数字化平台1处和覆盖2140亩的自动化灌溉系统及管网。投产后年产雪梨2500吨、猕猴桃400吨、粮油500吨,实现综合效益1800万元。
坚持三产融合互动发展,新建200吨产地保鲜冷藏库2座、农产品系列产品加工点1处、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点3个、休闲农庄10处。依托“梁公子”“果王”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促进生产、加工、服务深度融合。
坚持利益联结带动发展,采取建立专业合作社、能人带动、群众自主经营等多种形式,建立完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确保项目区群众特别是脱贫农户、低收入群众等从中央彩票公益金建成项目中长期受益。积极推广“四保 四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即保土地租金、保农户基地务工、保农户“零投入创业”、庭院产业保险;劳动力承包超产分红、订单收购二次返利分红、果品存储增值分红、资产收益分红,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实施“鸿雁培养 归雁回引 良雁提升”联动,推动人才振兴。强化乡土人才培养,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开展乡土人才职业培训1000余人次,发展家庭农场68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1名,培育龙头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11个。
强化社会人才回引,建立新乡贤吸纳机制,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返乡施展才能、发挥余热。完善产业奖补、返乡创业、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优惠激励政策,回引培养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的“新农人”。先后引进高学历人才10名,回引返乡创业人士22名,吸纳新乡贤18名。
强化治理人才提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村党组织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强化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项目建设、后续管理、乡村治理、带头致富等方面的能力,示范区村(社)两委全部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年轻化,平均年龄47岁。
实施“乡风教育 文化服务 文化传承”联动,推动文化振兴。实施乡风教育整治工程,建立村民积分激励机制,健全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开展“崇德向善 厉行法治”“诚信 孝敬 勤俭”等主题教育,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评选等活动,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和法治观念,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实施文化服务惠民工程,建立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舞台为根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建村级文化广场,配备活动器材,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补齐文化服务设施短板,示范区现有文化广场4780平方米、文化室17间、图书4.6万册,依托歌咏比赛、才艺大赛、戏曲下乡、电影展映等活动,极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着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深度挖掘示范区农耕、红色、孝道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培训,在示范区10个村(社区)均培育了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文化工作队。注重文化品牌培育,成功打造苍溪梨花节、猕猴桃采摘节等文化品牌。
实施“环境整治 污染防治 生态构建”联动,推动生态振兴。强化乡村环境整治,开展路域环境、水域环境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示范区优美村道、碧水河湖、美丽庭院。示范区本次彩票公益金项目规划新建垃圾收集房22处,美化农户庭院374户,污水处理整治644户,改造卫生厕所570户,实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牲畜粪便无害化和集中化处理,全面提升美化、绿化、亮化程度。
强化面源污染防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行种养循环模式,推进农药、化肥控量减量,推广高效缓释肥料、水溶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运用,促进示范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强化生态环境构建,开展森林质量提升、江河湖整治、湿地公园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河湖、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乡村绿化率达37%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修复打造梨仙湖湿地公园8576亩,园内分布植物82科236种、野生动物64科200余种,被评定为省级自然教育基地。
实施“建强组织 干部提质 凝聚群众”联动,推动组织振兴。建强基层党组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建立产业链党组织、庭院党小组。规范村级班子运行,完善议事决策、村级治理、村务监督等制度,规范村级党组织办事用权行为,增强党组织班子合力,示范区先进村党组织占比达到70%。
提升基层干部素质,开展村党组织带头人学历提升,分层分类开展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党务工作者、村致富带头人集中培训。目前示范区村“两委”干部中,大学本科学历4名、大专9名。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农民夜校、围炉夜话、坝坝会等方式,开展“知党恩、讲党恩、晒党恩”活动,提升群众“主人翁”意识和感恩意识,让群众主动担当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让群众自觉养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作风,凝聚推动乡村振兴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