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特色 处处是美景-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村村有特色 处处是美景
——湖北保康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放大 缩小

游客在保康县过渡湾镇茶庵村蓝莓采摘观光园采摘蓝莓 通讯员 杨韬摄

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滴水岩社区居民小区 通讯员 杨韬摄

千亩无公害有机茶园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作为湖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保康县紧扣乡村振兴总要求,发挥历史名城、现代新城、生态绿城、资源富城的优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其成效可圈可点、经验值得借鉴。

保康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是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历史上的保康,人文荟萃,经典流传;新时代的保康,脱贫攻坚、连冠荆楚;新征程上的保康,生态强县作示范,绿色崛起勇争先。

近年来,保康县认真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山区农村实际,以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为主线,紧盯城乡融合目标,坚持串点连线扩面,着力提质塑形铸魂,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截至目前,全县11个乡镇已建成美丽乡村综合试点村56个,占全县257个村的22%,每个乡镇都建成了至少覆盖3~5个村的美丽乡村示范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全覆盖,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通村主干路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等基础设施、基本服务“两基”短板基本补齐。

坚持规划先行

紧握乡村建设的“方向盘”

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保康坚持以“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环境整治、文化小康、党建引领、市场导向”为原则,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高点定位绘就美丽乡村规划蓝图,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始终坚持了乡村振兴正确方向。

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结合保康实际,以乡镇为单位聘请专业团队,高标准完成了257个村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其中集聚提升类174个、城郊融合类35个、特色保护类26个、搬迁撤并类13个、其他类9个。通过编制规划,逐一明确了257个村的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重大项目布局,做到发展有目标、产业有支撑、建设有抓手。

精心谋划精品示范线路。综合考量村庄分类、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群众意愿,充分依托高速高铁、国省干线,乡镇之间主干道,村与村主通道,确定了六条交通主干线作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线,即:城关及周边线;过渡湾-寺坪-黄堡线;后坪-龙坪线;两峪-马良-歇马线;马良-店垭线;马桥线;涵盖全县11个乡镇、73个村。每半年时间,每个乡镇建设一个综合试点村,通过串点连线、以线带面,实现了“一条交通干线、打造一个示范片”的目标。

统筹推进综合试点建设。对自然禀赋好、交通条件好、产业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深厚的村,优先开展试点建设。聘请专业团队,坚持“长短兼顾”“土洋结合”,重点围绕村居民点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方面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建设规划。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镇级初审、村级公示、县级评审、县政府审批后正式实施,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特色。

突出示范引领

绘就美丽村庄的“新画卷”

为了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保康坚持试点先行,建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围绕全县五大特色产业链,建成店垭镇格兰坪村、黄堡镇黄龙沟村茶叶产业示范村;建成马桥镇横溪村、堰垭村药材产业示范村;建成马良镇云旗山村、歇马镇官斗村烟叶产业示范村;建成城关镇三溪沟村、马良镇双坪村核桃产业示范村;建成龙坪镇朱砂村、温坪村高山蔬菜专业村。以文化铸魂为乡村建设赋能,打造了寺坪镇庹家坪村、黄堡镇黄堡村、城关镇堰塘村等一批红色文化示范村。以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建成了店垭镇黄坪村、马桥镇中坪村、黄堡镇黄龙沟村等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示范村。

高举“指挥棒”,倒逼工作从“单一”向“综合”迈进。乡村振兴不是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振兴,而是乡村的全面振兴,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需要统筹谋划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文明及组织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为此,保康科学制定了考核评价办法,将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美丽庭院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治理机制建设等方面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考核内容的变化,引导乡镇转变工作重点,推动试点建设全面开花。

用好“政策包”,推动建设从“庭院”向“花园”迈进。围绕“六条”示范线,深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村庄成为全年见花、四季有绿的美丽家园,多方整合资金,不撒“胡椒面”,集中有限资金,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将创意性、艺术性、实用性、永久性“四性”贯穿美丽庭院建设始终,打造具有布局美、整洁美、景致美三美融合新庭院,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建成了美丽庭院示范户5000多户。同时,结合“绿满保康”再提升行动,今年栽植黄桃、李子、樱桃等林果2.8万株,桂花、七叶树、杉树等绿化苗木23.6万株,完成人工造林1.43万亩,进一步提升了美丽乡村的“颜值”。

打好“扩面战”,引导试点从“一村”向“连片”迈进。按照“六条”示范线和马桥国土综合整治示范区的“六线一区”总体布局,集中力量打造示范线、示范片,不断发挥试点村、示范线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周边延伸覆盖。城关及周边线,已建成10个连线成片示范村,陈家河流域按照3a级旅游景区标准持续开展提升行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抢抓马桥国土综合整治的政策机遇,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6亿元,对10个节点村、5个环境整治村一体推进,各具特色、各有韵味。黄龙观村将废弃渣场进行加固、平整、覆土、绿化,把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区建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体育、研学基地于一体的特色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探索“新路子”,试点示范从“局部”向“全域”迈进。结合保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特点,保康率先在马桥镇全域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对已经建成的示范村全面提档升级,对未建成示范的其他村根据村情,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步推进。力争用2年时间将马桥建成“全域旅游试点镇”“美丽乡村示范镇”。

补短板强弱项

打造环境整治的“样板间”

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而应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保康县将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工作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聚焦民生短板,打通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县第一批启动的54个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村完成项目396个,累计投资3亿元;第二批102个村,完成建设项目767个,累计投资4.7亿元。第三批101个村补短板强弱项在建项目达456个,累计投资达1.97亿元。

完善体系,垃圾处理有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目前,保康全县257个行政村已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为了切实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效果,保康投入2000多万元,为乡镇、村配套垃圾收集转运车28台、垃圾分类收集桶4500个、垃圾分类亭100余组、环卫工人分类收集车30辆,在歇马镇投资5000万元新建标准化垃圾填埋场,乡镇垃圾分拣、转运站实现了全覆盖,村级垃圾分拣站覆盖率达到50%。实现了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同时,为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能力,保康在寺坪镇、马桥镇、过渡湾镇引进全国先进的垃圾焚烧设备,实现了生活垃圾终端处理无害化。

双管齐下,碧水保护有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县投资5.5亿元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15个、乡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300多处,日处理规模达到6160吨,受益人口达到2万户、6.5万人。集镇周边村污水管网应接尽接,村集中居民点、重要水源地污水处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黄堡镇是保康县城水源保护地,为了保障县城人们饮水安全,仅黄堡建成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28处,水源地沿线5户以上农户聚集区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同时,深入推进河库长制,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河库长组织体系,整合水利、环保、公安等部门力量,持续开展河道清理行动,主要流域水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保护。

创新机制,“厕所革命”有力。厕所是文明的尺度,也是时代前行的注脚。自2018年以来,保康县始终将“厕所革命”作为民生实事之一,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给予重点保障。结合山区县实际,总结推广新型改厕技术,在高山村创新推广水旱两用卫生厕所,坚持“无害化”基本要求,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严把建设质量关,做到应改尽改。积极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提升行动,对公路主干线沿线的农村厕所和美丽乡村试点村厕所在应改尽改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提升,全部达到有洗漱台、门、镜子、男女标识、统一建设标识“五有标准”。不断加强资金管理,制定了《“厕所革命”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厕所革命”的积极性。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建5.4万户、公厕570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5%以上。

注重长效,环境管护有为。环境好一时容易,环境好长效不易。保康县创新破解乡村建设后管理难题,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探索推行“四员合一”新举措,在常态管理上下足功夫。统筹全县农村道路养护、森林管护、河道巡查、农村保洁“四项”职能,建立职能统一、人员稳定的环境管护队伍,配备专职生态环境管护人员732名,重点对村庄公共区域环境开展清理。同时,充分发挥2500余名森林管护员兼职作用,在全力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管护工作的同时,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实现了往日垃圾全不见,村容村貌焕新颜的巨大改变,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健全工作机制

打好组织推进的“组合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强大的力量共同推进。保康从机制创新入手,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大动力。

在组织领导上,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继续发扬“保康扶贫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县直各单位主要领导的主体责任和分管领导具体责任;各乡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主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政策支持上,积极整合、争取各类涉农资金3.42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支持产业发展,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乡村振兴重点示范项目建设。争取第二批美丽乡村建设融资资金2亿元,重点用于奖补美丽乡村综合试点及示范线建设,适当兼顾其他村通村通组道路扩修、污水处理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马桥全域国土整治项目资金重点用于马桥美丽乡村建设。为提升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根据各乡镇试点建设情况进行综合排名,按照前三名各奖补400万元,3~8名各奖补350万元,后三名各奖补300万元的标准,支持新试点建设。

在部门协作上,为提升保康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建设内涵,引导县直各部门结合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将部门重点工作与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相融合,全县19家县直单位的重点工作与71个试点村建设实行“捆绑”、互联互促,每个重点部门选择1~2项重点工作,在2~3个试点村同步落实,取得成效后逐步推开。垃圾分拣站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清廉村居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等重点工作,通过与试点结合,全面提升了综合试点村的质量和水平。

在考核激励上,对美丽乡村建设,实行“月督办、季调度、半年观摩评比”机制进行节点推进。根据全县工作进展情况,对综合试点建设、示范线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补短板强弱项等重点工作进行定期督办通报。每月对乡镇试点建设进展进行评分、排名,每季度进行一次资金调度平衡,每半年进行一次观摩总评,根据排名在资金安排上实行差异化奖补。同时,根据工作排名情况,安排乡镇交流或者表态发言,全面调动乡镇工作积极性。

锚定新目标,奋进新征程。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营,保康一跃迈入高铁时代。“高铁带给保康的是时空距离的骤缩、百姓生活的巨变和社会发展的飞跃。”保康县委书记冯云波说,畅通高铁这条惠及民生的“幸福路”,我们将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章,推进茶叶、核桃、烟叶、蔬菜、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保康农产品与全国大市场有效对接,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陈燃 杨邹
返回目录放大缩小
网站地图